北京路考古发现引出新谜团
新快报讯(记者徐清然实习生梁丹娜)上周,广州市考古所在北京路发掘出宋代双门底楼的石质雕龙构件,用实物印
证了史书,却又将市民引入一个新的谜团——古广州何以称番禺?史载的番山、禺山具体方位又在哪里?记者近日就此专门走
访了有关专家。
谜团之一:先有番禺人还是先有番山禺山?
据史书记载,黄帝后裔奚仲之裔族儋耳人,在商代初期迁往岭南,后部分又迁入今海南省。商末周初,黄帝裔支伶人
南迁入广东乐昌冷君山。商代,黄帝裔支迁入番禺(今广州),周代后期与当地少数民族扬越、南越融合,称番越。广州的番
山、禺山以番禺人而得名。
但广州市考古所副所长朱海仁认为,此说较牵强。先有人,人再赋山泊以名,这在逻辑上似乎说得通。但专家以为,
在黄帝后裔迁入广州以前,广州就有人居住;到底是先有番禺人还是先有番山、禺山,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拗
一样,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谜。
谜团之二:番山、禺山到底位于何方?
先有人还是先有山没有定论,那番山和禺山到底又在广州的哪一个方位呢?
据《广州市志》等史志记载,古代广州城内有三座著名的山丘,分别是番山、禺山和坡山。
番山,是秦汉时广州城市内山岗之一,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小丘一带。番山原来较高,南汉
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今亭还在(今孙中山文献馆内)。
禺山,秦汉时广州城内山岗之一,当时的广州城以有番山和禺山而称为“番禺城”。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
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当地至今仍有以此冠名的禺山路。禺山于唐末(907年)开拓城区时被凿平。
坡山,旧广州城内山岗之一。在惠福西路北侧米市路与甜水巷之间。晋时是珠江北岸的渡口,称“坡山古渡”。唐时
是广州对外贸易和外侨聚居地。南汉时凿平后今仍高出地面6米,呈高坡状,是广州现今老城区中惟一残存的裸露天然岩石。
今存“穗石洞开”和“五仙观”等名胜。
据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市文管会副主席麦英豪研究员介绍,关于番山、禺山的具体位置,有多种
说法,以上说法只是史学界一般的看法,尚有存疑之处。麦老认为,禺山的位置基本无大的争议,但番山就不同。比如前几年
在越秀山镇海楼后面发现一座唐墓,墓内石碑记载该墓位于“番山之左,越井之下”,似也佐证唐人称越秀山为“番山”。广
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要弄清番山的具体位置以及“番禺”二字的来历,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