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非典让“文明底线”浮上水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6日00:05 人民网 | ||||
非典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促使我们一下子把眼光投向了文明的“底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勤洗手、管束宠物不随地便溺……许多本应在幼儿园阶段就该养成的习惯,现在却要用重罚、举报等办法,让人们接受有关文明的“再教育”,令人感慨。 近些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社会风气也大有好转。然而非典袭来,我们 至于一些我们习已为常、视而不见甚至引以为自豪的陋习,就更与现代文明相差甚远。用刚从自己嘴里抽出来的筷子给客人夹菜,那叫助人为乐;在公共场合100米外看到对方就兴奋地大呼小叫,那叫热情好客;夏天满街“膀爷”上车、挤人,那叫率真坦诚……这种助人为乐、热情好客,令外来者避之唯恐不及。 有人说我们喜欢高声大嗓、围坐吃喝,这是风俗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但非典的流行却提醒我们:这些习惯,不但有文明不文明之别,更有高下利害之分;“底线文明”不但不是精神文明中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会影响国人形象甚至公共卫生安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重不重视“底线文明”,过没过“文明底线”,往往决定着它在别人眼中的印象。记得有一年去南方一个大城市,天气很热,虽然在一些小巷里也看到有人穿着不多,在自家门口纳凉,但在大街上、公共汽车里,却连穿挎篮背心的都没有,至少是一件短袖圆领衫。当时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明气氛,至今仍对那里存有好感。 实际上,“底线文明”是人们在日常一举一动中培养出来、接触最多,别人最易感受到的文明素质。它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能最真实地反映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不难设想,一个在生活小节上处处注意讲究公德、不影响他人的公民,在他的心目中,助人为乐、适当为社会做奉献,就会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精神文明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否则,文明建设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去年夏季北京市的年轻人开展了一个清除“膀爷”的行动,当时曾引起不少争议,认为是小题大做。其实,文明就是要从这些小事抓起——非典让我们懂得了这一道理。这次出台的对随地吐痰予以重罚、举报乱倒垃圾者有奖等措施,就广为群众理解和欢迎。但应禁止的不文明行为绝不止这些。对有的不讲公德的行为,还要继续制定处罚规定;对饮食不讲究卫生等一时还不能立规处罚的不文明行为,起码也应像卫生部日前出台控制非典指导原则那样,请有关专家甚至举行全民讨论,全面审视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制定一个系统而具体的市民文明行为“指导原则”,指明哪些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从娃娃抓起,大力宣传。同时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有一定的约束或处罚措施,让人们有起码的是非观念、文明标准。 相信素有“文明礼仪之邦”、早在2000多年前就以仪礼而闻名于世的中国,必能通过这次非典的劫难,把精神文明建设扎扎实实地再向前推进一步,跨过“文明底线”,真正让文明古国,融入现代文明。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26日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