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抗洪释疑录 引“浪”入室为哪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7日15:51 新华网 | ||||
新华网合肥7月27日电(记者 沈祖润 周立民) 7月27日,第三次淮河洪峰顺利通过蚌埠闸,千里淮河干堤安然无恙,淮河抗洪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对此,社会與情、网上议论予以高度肯定,但不少人同时表露出这样一些疑问:行蓄洪区自掘长堤,引“浪”入室损失巨大。是不是只能这样做?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值不值?能不能找到长治久安的办法? 记者在启用行蓄洪区最多的淮河中游,从西走到东,访问了奋战在抗洪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为上述疑问一一找到答案。 疑问之一:治淮几十年,工程千千万,为啥还要行蓄洪? 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获知,自1951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来,国家掀起三次治淮高潮,先后投入一百几十亿元,修建了几千个水利工程,仅大小水库就有5000多座。去年,投资25亿元的怀洪新河开通;今年,投资40多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竣工。这些治淮工程在今年的抗洪中已经发挥出巨大作用。 但这次淮河中游仍启用了9个行蓄洪区。不少人由此发出疑问:治淮投入如此巨大,遇到大洪水,为啥还要启用行蓄洪区?淮河干堤防洪标准提高了,怎么还要靠行蓄洪区降水位? 淮委的专家告诉记者,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大河。其上游支流多,汇水面积大,坡降陡;中游地势平坦,加上干道硖山口段“卡脖子”,洪流不畅;下游洪泽湖底高于中游河床,形成“两头翘”。这样,大洪水一来,中游干堤就承压过重。为确保干堤安全,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治淮规划中,就将沿淮的洼地规划为行蓄洪区,安徽境内就有22个。因此,行蓄洪区本身就是治淮工程的一部分。 淮河流域防汛总指挥、安徽省省长王金山说,1991年以后,国家加大了治淮力度,已开工18项治淮骨干工程,共安排投资数百亿元,其中有6项竣工。这些工程,对淮河防洪作用巨大,今年淮河流域降雨量、洪水水位都超过1991年。1991年,启用了22个行蓄洪区,才降伏洪魔;今年,只用了9个,转移人口也少了36万人,就确保了大堤安全,现阶段启用行蓄洪区仍是保堤的必须之策。 记者了解到,每启用一个行蓄洪区,从国家防总到地方领导、专家,都反复测算、论证,慎之又慎。王家坝淮河干堤保证水位是29米,今年到29.6米才开闸蓄洪。 7月11日,记者在今年二度蓄洪的王家坝闸旁,听到不少人称赞今年洪水调度科学。王家坝镇党委书记梁永勤说,汛前,淮河的整体科学防洪预案便已制定,调度、运用行蓄洪区,随时掌控洪水水位,是今年战胜特大洪水的有力措施。(来源:新华网)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