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与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及有关活动综述(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26日10:13 华夏经纬网 | |||||||||||||||||||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大军、数百艘战船,横渡台湾海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回了祖国宝岛台湾;施琅原为郑成功部将,后归降清廷,1683年施琅以63岁高龄受命率师攻克郑氏集团控制的澎湖,使台湾本岛不战而降。 1983年以来,史学界先后在晋江、泉州、厦门多次召开施琅学术研讨会,力图从更加广阔的历史场景,从更多深入的历史资料来看待这一问题,总体上渐次得出主要共识。 此次研讨会在国家修编《清史》背景下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汇集两岸专家学者的研究最新成果,从更宽广的领域加深了对施琅的研究。成为主流的观点认为,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台湾,是爱国的举动,历史功绩値得千秋万代景仰;施琅率师平台治台、完成中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家军事家胆识与历史伟业,同样值得后世永远称颂。 清初三藩之乱已经平定,清政府已经在中原巩固政权之后,台湾仍然作为割据之岛、孤悬海外,对整个中国的统一,尤其是海疆的防务安全很不利。郑氏政权成立的重要政治基础之一,是自郑成功以来所标举的“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但到了郑经、郑克塽,被郑氏政权奉为“正朔”的永历帝早已下落不明,剩下唯一的台湾“明郑”政权陷入内部血腥争斗,已经失去继续存在下去的理据和基础。 施琅的远见卓识首先在于他能在沉寂官场十多年之后,仍能心怀收复台湾之志,于清康煕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二月上《密陈专征疏》,力主攻打盘踞台湾而又长期不听和议的郑氏政权。施琅运筹帷幄、积极备战,终于在当年十月获准统兵专征台湾,翌年六月十一日以战船三百艘、兵力二万会师福建铜山(今东山岛),十四日舟发铜山至澎湖。经过海上两场大战击败郑军、先占澎湖,后以大兵压境和安抚攻心并举,终说服郑克塽同意归降。八月十三日,施琅正式入台受降。 施琅率师攻克澎湖,台湾不战而下,结束了海峡两岸多年战事;平台之后,施琅请准对郑氏后人部属一概优礼相待,封公赐爵,悉数无罪,采取了一系列安抚郑氏集团、稳定台湾民心的措施,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韬略,从而使东南沿海和台湾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大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其时施琅在郑成功灵前致祭宣读的著名祭文对郑氏开台复台功绩和本次平台都有评价: 自同安侯(郑芝龙)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赐姓(郑成功)启土,世为岩疆,莫可谁何?今琅赖天子之灵,将帅之方,克有兹土….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此而已。 应该说施琅对郑成功的历史地位是作了充分评价、有着正确认识的。而后施琅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台湾应永纳版图。他及时上奏《恭陈台湾弃留疏》,备陈台湾必须纳入版图的重要性,批评清廷内部“留虽无益,弃又有害”的迟疑,更极力反对有人主张的将在台之汉人悉数迁回内地,根本放弃台湾的错误论调。《台湾弃留疏》以宏远的战略眼光指出: “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乃江浙闽粤之左护。”“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谓彼中耕种,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断不可弃。……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由于施琅的努力,清廷终于在康煕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诸罗县、台湾县、凤山县),隶属福建省。台湾从此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这次晋江施琅学术研讨会收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施琅将军为国家统一大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及其军事才能、政治胆识、思想品格,对东南沿海民生经济的恢复发展,清初开设海关、巩固海防、平台治台方略,妈祖信仰传播等方面,资料翔实,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本次学术研讨会经过近年来不断深入的研究,对三百多年前施琅平台和《恭陈台湾弃留疏》中力主保卫台湾两大历史功绩,作了更充分的探讨和高度的评价。专家学者们认为,从主张渡海征伐,到坚决主张将台湾永纳版图,施琅都是一个积极而坚决的人物。无论施氏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他就是站在当时历史的潮头,适应了国家走向统一、稳定这一形势的发展,其完成祖国统一的正面的历史功绩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正如厦门大学著名明清史专家、已故傅衣凌教授曾首先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施琅进行的评价,施琅“坚定地主张保卫台湾”,使中国实现统一,“隐藏着中华民族的大义”,这是“历史的进步,应充分肯定”。旅美台湾学者汪荣祖教授认为,“我们可以泛言台湾自古以来既为中国的一部分,从法理上、建置上而言,台湾真正归入中国版图,是施琅平台之后。在台、澎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过程中,施琅曾起了决定性作用”。 “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史学界著名学者陈祖武强调指出,三百多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朝代更替、国家经历空前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中国发展前途的台湾归属这样一个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抉择。一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了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二是施琅受命率师攻克澎湖,使台湾不战而下,结束了海峡两岸多年的战争,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郑成功和施琅,都是与国家、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对此等人物的评价,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准则,应从大处着眼,从发展、全局、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与此同时,因受非典影响推迟举办的纪念施琅暨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活动,终于在晋江举行。新拓的晋江深沪湾2.5万平方米海滨广场上,矗立起高16.83米披戴盔甲双手倚剑的施琅将军石雕像,由著名雕塑家李维祀设计、面部形象按较忠实于历史原貌的清代族谱绣像创作的石柱式雕像,气势恢弘、虎虎有神,将军的目光似洞彻大海及海峡彼岸。原设在施氏大宗祠内的施琅纪念馆,迁至修葺如旧的靖海侯府,重新布展,安放施琅将军石雕像等文物、图片,展示了施琅的戎马一生及其历史功勋。旅外施氏宗亲、台北市晋江同乡会、香港泉州同乡会、澳门晋江同乡会、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等17个社团,以及来自美、加、新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一些知名人士、友好人士、专家学者,相继来到晋江靖海侯府,拜祭施琅将军,进行历史的思考。正如率台湾施氏宗亲和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参访团返乡谒祖的知名人士施钟响先生所讲的,21世纪应是中国人的天下,炎黄子孙永远是炎黄子孙,要长相左右,绝对不能分彼此,要精诚团结、群策群力,让两岸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共同创造双赢局面;绝不要受人蛊惑,做有愧于祖宗的蠢事! 历史有时有惊人的重复。当着海峡两岸学者同胞进一步深化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认识的今天,台湾又面临着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是统是独,争论激烈。是顺应历史潮流,勇当爱国和有益于中华民族的俊杰,还是背叛同胞分裂祖国、甘于充当历史罪人?台湾岛上不论是在朝在野的政党人士,都必须作出自己严肃的抉择。(图文/国征) 华夏经纬网专稿 2003-11-26(来源:华夏经纬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