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郑和宝船竟不是尖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03:14 新闻晨报

  南京日报供稿

  提起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艘尖头尖底的巨大战舰在浩瀚的大洋上破浪前行的景象。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郑和宝船是尖底的福船型———这一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但是,近日在宝船厂遗址发掘过程中,这一几乎成为定论的观点却与考古发现产生了矛盾。人们惊奇地发现,以当年制造宝船的基地———作塘的深度,根本不可能建造尖底的宝船。

  难道宝船厂遗址并非当年郑和造宝船的地方?要么,就是明代人掌握了至今我们都没有的高超造船技艺,造出了能远洋航行的平底船?

  宝船遗址与史料记载吻合

  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归来后,船队再也没有起锚,郑和航海图等官方文档也在朝廷关于下西洋的是非之争中,被当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焚毁。郑和宝船从此笼上了近600年的历史迷雾。

  郑和七下西洋100年后,也就是明万历二十五年,一本名为《西洋记》的书中记载道:“就于下新河三叉口草鞋峡,地形开阔,盖造宝船厂一所。”这些地方恰好就在今天的宝船厂遗址一带。

  另一本明崇祯年间的《武备志》中有一张明代的“郑和航海图”,它标出的宝船厂位置也与今天位于鼓楼与白下两区交汇的滨江大道西面的宝船厂遗址完全吻合。

  作塘深度不够尖底宝船吃水

  然而,去年对制造宝船的基地———作塘(又称“干船坞”)的发掘却为宝船增添了新的疑团。

  宝船厂的作塘西接长江,是明朝为造大型船只,在长江边人工挖开的长方形大塘,在它与长江交汇处建有一个人工水闸。造船的工人们在作塘里搭起巨型台架,在上面建造船只,等船造好后,趁着江水涨潮的机会打开水闸,让江水进入作塘,将船浮起,这样江水退潮时,宝船就能“随波逐流”地漂入长江。

  记者近日与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专家、中国造船研究会会员杨斌一起实地考察了宝船厂遗址上的各个作塘,其中的6号作塘(六作)刚完成了保护性考古发掘,还未蓄水,因此可以看到600年前明代造船工场的全貌。记者和杨老现场估计它的深度为6米左右。

  杨老还告诉记者,在去年11月的考古发掘中,就是在这个深度发现了明代搭造宝船台架的木桩和“地龙”(即横亘水底的巨型木料),这就证实明代的6号作塘就是这个深度。杨老说,据他考察,位于六作东面的五作、四作以及已被填埋的一作、二作和三作,它们的深度都是一样的。

  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即125.65米长、50.94米宽)的大号宝船。这么大的宝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远远超过6米,而同样大小的平底宝船吃水只在4-5米。所以,杨老推断,如果宝船是从这些作塘里走向西洋的话,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

  大型平底船照样远洋航行

  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浅,只能在风平浪静的内河航行,却如何能经受住远洋航行中的狂风大浪呢?明代《三才图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中国船舶协会制造了一艘尖底的宝船模型,似乎为宝船的船型下了一个定论。此后全国各地也都以此为模本翻造宝船模型。今天,在南京市郑和公园、阅江楼、静海寺等处的宝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

  而杨老却对此有不同意见。他告诉记者,平底船和尖底船航行的原理是不同的,尖底船吃水深,破浪航行;而平底船吃水浅,压浪航行。小型平底船的确不能经受海上的大风浪,但是巨型平底船却完全可以在海上安全地航行。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在清末实业家张骞的大达轮船公司中工作过的海运老船工李元稹曾经告诉杨老,当年有一种和宝船差不多宽的平底大木船专门用来下海,他们把这种船叫“随风相送”。和尖底船比起来,大号平底船有着许多优点,它做工相对简单,又可以放置更多货物,而且吃水浅,水深水浅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风。这些特点与在南京造宝船的自然条件都非常契合。

  郑和

  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至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