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台湾“大选”专题 > 正文

民进党执政回顾:2001年两岸经贸关系回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0:05 中国网

  2001年,两岸贸易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出现负增长,但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增加,区域布局有新的调整,经贸往来与合作范围扩大。台当局在多种因素考虑下,对大陆经贸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2002年,两岸入世后,经贸往来会持续发展,经贸合作领域与方式将出现新的格局。

  第一部分:2001年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的主要特点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一、两岸贸易增长出现下滑,但台湾对大陆市场依存度有所上升

  2001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不佳及台湾对外贸易大幅衰退的影响下,两岸贸易增长出现低增长或负增长,且下半年衰退较上半年严重,但衰退幅度较台湾整体外贸衰退幅度小,使得台湾对大陆外贸的依存度有较大上升。

  依大陆统计,2001年1-10月,两岸贸易总额为261.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其中,对台出口40.6亿美元,下降2.6%;从台进口220.9亿美元,增长6.1%。依台湾统计,2001年1-9月,台湾对大陆出口137.7亿美元,衰退10.7%,自大陆进口42.6亿美元,衰退7.8%,对大陆贸易顺差达131亿美元。其中第三季度对大陆出口58.5亿美元,对大陆依存度达20.9%,首次超过20%;台湾自大陆进口比重为5.3%,首次超过5%,均创历史最高。

  在贸易产品结构方面,台湾对大陆出口前五大产品分别为电机设备、机械用具、塑胶、钢铁、人造纤维丝与工业用丝织物,其中电机设备占出口总额的50%;自大陆进口居前五位的产品分别为电机设备、机械用具、矿物燃料及矿油及其蒸馏品、钢铁及玩具运动用品等。其中前三类进出口产品相同,但集中程度不一,台湾对大陆出口高度集中少数产品,上述五类产品约占80%左右;自大陆进口较分散,上述五类产品约占60%左右。另外,大陆轻工产品即玩具运动用品首次进入台湾从大陆进口的前五位。

  二、台商对大陆投资产业、区域结构均发生重要变化

  2001年,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保持较高增长,投资区域与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依大陆统计,1-10月,新批准台资项目3312个,较上年同期增长36.97%;合同台资53.2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4%;台商实际投资额为23.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37%。依台湾统计,1-10月,台湾“经济部”核准对大陆投资金额23.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15.6%。

  台商投资地区有所变化。一是长江三角洲投资量大大超过珠江三角洲。前10月,台商对江苏省投资占51.81%,广东省为28·2%。二是对福建投资比例有所回升。1-10月,福建新批台商投资项目404个,合同利用台资8.7亿美元,实际到资4·3亿美元,分别增长23.5%、71.1%与15.1%。其中,1-10月,台商对厦门投资项目与合同台资金额分别为227个与10.4亿美元,首次超过香港,升居厦门市境外投资第一位。三是台商对山东省显著投资增加。1-9月,全省新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1个,实际投资额3·5亿美元,占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台资总额的10.3%(经济日报,2001年12月9日)。四是京津地区投资大型化。其中台湾鸿海集团以在深圳投资的富士康集团名义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2月初签署协议,计划投资10亿美元,兴建占地80万平方米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五是对西部地区投资考察活动显著增加,一些大企业也开始进行重点布局,如台塑集团下属的南亚公司在重庆投资1亿美元,设立南亚塑胶(重庆)公司,台元纺织与新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6亿美元的投资意向。

  在投资行业方面,仍以电子电器业为主,前10月占45·1%;其次为基本金属制造业与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台湾高技术产业的核心半导体产业掀起投资大陆的高潮,除台湾两大半导体产业龙头之一的联电集团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及台积电开始在大陆布局外,其他不少知名半导体企业纷纷在大陆投资设厂或合作。

  大陆逐渐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随着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增加,大陆逐渐成为台湾在海外的生产基地。根据台湾“经济部”IT IS机构估计,2001年,台湾岛内电子零组件产值估计为6847亿元新台币,台商在大陆的生产值约为6000亿元新台币,已接近岛内产值。(工商时报,2001年11月28日)。其中在2001年,台湾lcd监视器外移大陆的迅速最快,在大陆生产比重由2000年的1%上升到29%;桌上电脑大陆生产比重由45%上升为47%;主板机由9%上升为16%;光碟机生产比重由78%上升为91%(2001年11月29日,新生报)。个别企业观察也是如此。影音半导体设计业的普诚科技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大陆占32%,香港占30%,合计占50%以上,日韩占22%,岛内占11%(中央,2001年12月4日)。

  三、两岸经贸合作与往来领域扩大

  2001年,两岸经贸合作领域与范围扩大,合作力度加深。

  (一)金融保险业的往来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

  2001年,两岸金融保险业不仅交流访问增多,研讨会频繁,同时在实际业务合作方面也取得进展。

  首先是两岸保险业合作起步。2000年底,台湾当局开放台湾保险业与证券业赴大陆设立办事处。2001年初,大陆方面正式批准台湾国泰人寿、新光人寿与富邦产险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两岸在保险业管理人才方面的合作扩大,大陆早已从台湾引起管理人才加盟,目前加大引进。同时,台湾保险业人才也积极寻求到大陆发展。2001年10月,来自台湾130多位保险业精英到北京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学习大陆相关法规,并参加“中国保险经纪资格证书”考试。许多台湾保险业的高级主管,分期分批到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接受有关大陆保险市场制度与法规的培训。

  其次台湾银行业争取大陆台商融资市场。台湾当局于6月26日宣布开放台湾金融机构赴大陆设立办事处,在符合规定的9家银行中有8家银行向台“财政部”提出申请,于9月28日批准。赴大陆设立办事处的8家银行名单及设立据点分别是:世华银行(上海),“中国商业银行”(苏州),土地银行(上海),第一银行(上海),合作金库银行(北京),华南银行(深圳)、彰化银行(昆山),“中国信托商业分行”(北京)。大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台湾银行申请设立办事处展开审查工作。

  再次台湾投资信托业积极进入大陆。台湾投资信托机构突破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通过海外分支机构进入大陆市场,展开合作,如怡富投资信托与大陆华安投信共同合作投资成立华安创新基金,建弘投信与大陆中国投信合作创立南方稳健成长基金,景顺投信与大陆企业合作成立华夏成长基金。

  (二)两岸航运业合作取得新进展

  为争取大陆货物运输商机,台湾航运界早已积极铺路,纷纷通过在大陆设立的办事外与大陆当地企业合作,或设立货物堆场,或参与机场投资等。拥有海运与空运的长荣集团在北京租下李嘉成兴建的东方广场办公楼,作为立足大陆的滩头堡,在上海、天津、南京、青岛等14个主要港口设立了办事处,并在天津、青岛与宁波有多家货动堆场的兴建。阳明海运公司通过香港的子公司阳凯航运公司在沿海13个港口城市设有办事处,与大陆中国远洋货运输集团有密切的合作。万海航运公司也通过新加坡中介公司在大陆12个城市设立办事处,并获得经营华北、华中、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的亚洲定期航线。

  2001年,两岸航运界的合作热再起。8月16日,台湾航勤、中华航空、长荣航空与远东航空组成的台湾航勤(澳门)有限公司与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2亿元人民币,成立厦门国际航空港空运货站有限公司,其中台勤(澳门)公司投资1·1亿元,持股49%。该工程随机动工,成为两岸航空业第一个重要合作案。9月5日,延宕一年多的华航公司入股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协议案终于签署,华航将持股25%,成为两岸航空业又一个重要合作案件。

  (三)两岸烟酒市场争夺与合作

  看好两岸入世的商机,台湾企业积极争取大陆名酒在大陆的销售代理。目前台湾中酒公司计划独家引进大陆十大名酒中的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四川芦洲老窖、贵州茅台、剑南春、陈西西凤、全兴大曲、洋河等八大名酒计359种酒,另外还计划引进药酒、蚂蚁酒与蝎子酒等。

  在大陆白酒积极争取台湾市场的同时,台湾也利用入世之机开创大陆的烟酒市场。2001年8月8日,金门酒厂实业公司对原高粮酒的酒精度与包装进行改进,并与天鹤机械工程公司签约,由在大陆有多处经营经验的天鹤公司作为港澳和大陆地区为期2年(2001年8月到2003年7月31日)的高粮酒的总经销权,并很快取得上海20万瓶、福建50万瓶、厦门市天贸公司200万瓶的年销售合约。

  (四)台湾官营企业与大陆展开能源等合作

  台湾“中国石油公司”与大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取得重要进展。2001年4月,双方在新加坡协商石油合约细节,6月在美国完成合约最后的定案,11月9日,台湾“中油公司”召开董事会通过两岸合作探勘“台南盆地及潮汕凹陷区”油气第二阶段计划,双方将以第三地区合资公司名义投资(台方持股50%),及与大庆油田合资石油钻探、及与中国联合石油公司签署柴油销售的合作意向书。

  台湾“中油公司”主管表示,大陆石油炼制能力不足,每年进口100万桷,主要供应南部地区,有意争取与大陆合作,为大陆代炼原油,再出口大陆。同时,“中油公司”柴油过剩,希望开拓大陆柴油市场。9月初,台湾“中油公司”访问大陆,与大陆中石化集团旗下的国际事业公司、化工事业部、金陵石化与扬子石化等进行商谈,初步达成联合采购大陆混合二甲苯、对二甲苯供销及厦门翔鹭石化公司向“中油”购买对二甲苯的意向。

  另外,公营的台电公司为分散能源来源地,积极向大陆采购,但仍受制采购量不超过总需求量2200万吨的20%,到2001年7月已向大陆采购120万吨燃煤。

  (五)台商积极争取大陆重大工程领域的合作

  看好大陆庞大的建设所带来的工程项目,台商积极展开合作行动。2001年以外资企业的身份直接承包大陆长江南京三江口盾构法随道工程,工程金额3亿元新台币,这是“西气东输”的重点工程项目。中也是大陆第一家承揽大陆官方公共工程的外资工程公司,与丰顺营造公司共同承包参与大陆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的采购、建造以及部分设计,并与外商合作参与大陆有关工程项目(工商,2001年11月25日)。台湾高铁公司高兴昌也看好“西气东输”石油气管道市场的前景,计划赴大陆投资钢管厂。

  (六)两岸医疗领域的合作出现新热点。目前,在大陆允许外商可投合资投资与经工业品医疗机构下,台湾医疗机构看大陆巨大的潜在医疗市场,开始纷纷展开在大陆医疗机构的投资合作。台湾台一国际通过新加坡转投资2000万美元,与上海华山医院合资设立浦东华山医院,已获大陆批准,成为台湾第一家在大陆设立的台商合资医院。台塑长庚、秀传与佳医集团纷纷投资大陆医疗机构。长庚医院已在北京、厦门、福州等地投资。福州台商协会会长许俊达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在2001年7月获准在福州设立小型综合医院。宁波余姚远东工业城董事长、前宁波台商协会会长蔡裕成,也在规划在大陆设立医院。东莞台商也在积极规划设立台商医院。

  四、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直航开通

  2001年元月1日起,台湾当局开放金门、马祖与大陆福建沿海地区直接通航、通商,后又开放澎湖群岛与福建沿海的直接通航。但由于台湾当局开放的政治意图大于经济目的及未开放两岸之间的中转业务,效果远不如预期。据统计,到2001年9月30日,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地区双向直航126个航次,共运送旅客17438人次,其中福建方面承运13个航次,运送旅客993人次;金门、马祖方面承运113个航次,运送旅客16455人次。到9月底,进出料罗港与福澳港的船舶420艘,其中第三季度进出港152艘;进出港旅客人数18253人次。

  在货物运输方面,进展更小。金门、马祖一直无货物运输出口到福建沿海,只有福建的沙石等建材直航金门与马祖。其中第三季度从福建的货物装卸量为12938吨,较第二季度增长14%。

  第二部分: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

  2001年,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提出经贸往来的“全球布局”的宏观战略构想,及建立以“有效管理”为核心的两岸经贸往来新机制。

  民进党上台后,就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行广泛研究,并逐渐形成新构想。即在“台湾优先,全球布局,互惠双赢,风险管理”的四大原则下,放弃李登辉时代以“戒急用忍”为核心的保守、消极的大陆经贸政策,建立以“有效管理”为核心的主动、积极的大陆经贸政策。就是在建立“两岸安全网”与新的资金控管机制基础上,将两岸经贸逐步纳入所谓的“全球布局”之中,避免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度依赖,增强台湾经济的自主性,以维护台湾的“经济安全”。

  一、“经发会”达成开放两岸经贸往来的多项共识

  在8月召开的“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在两岸经贸往来方面,正式确立了推动两岸经贸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台湾优先,全球布局,互惠双赢,风险管理”,并达成多项共识。这些共识,虽然名义上是产、官、学各界达成的共识,但主要还是官方主导、并已研究推动的内容。

  积极开放两岸经贸及投资,即所谓的松绑“戒急用忍”政策

  在对大陆投资方面,在“全球布局,策略性开放”的原则下,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具体内容有:(1)由产、官、学界组成专案小组,定期检讨放宽大陆投资产业及产品项目;(2)放宽大陆投资资金限制,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3)有条件开放企业赴大陆直接投资;(4)推动签署两岸投资保障协定及两岸租税协定。

  (二)建立两岸资金流动的灵活机制

  包括加强发展银行国际金融分行(OBU)成为海外及大陆台商资金调度中心;进一步开放OBU与大陆地区金融机构直接通汇;评估外汇指定银行与大陆地区金融机构直接通汇问题;引导企业将大陆投资利润汇回台湾,对台商自大陆撤资提供协助;评估建立境外资本市场。

  (三)循序开放大陆企业对台投资

  内容包括开放大陆资金赴台投资土地及不动产;配合加入WTO,开放大陆资金进岛从事事业投资(专业服务业);逐步开放大陆资金到台从事证券投资。

  (四)调整加入WTO后的两岸“三通”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配合加入WTO进程,开放两岸直接贸易及两岸通邮、通讯等业务,适度开放大陆物品进口;二是规划设立“两岸经贸安全预警制度”;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功能及范围,开放大陆货品通关入境;准许民间航运企业与大陆洽谈航运业务合作事宜;评估建立“经贸特区”。

  (五)积极推动大陆人士赴台观光

  就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旅游事宜进行研究、规划。

  调整“戒急用忍”政策

  调整“戒急用忍”政策,是民进党上台后就开始推动的工作。既于选举战略的考虑,台湾当局数度延迟开放时间,最后选择在台湾“立法院”选举前夕宣布。11月7日,台当局公布“落实大陆投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执行计划”,对台商赴大陆投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正式在口号上放弃实施五年之久的“戒急用忍”政策。此次政策调整是在适度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及两岸经贸往来限制的同时,重点建立新的台商投资“调节机制”与“审查机制”,加大对台商投资资金的控管。

  (一)放宽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是这次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将现行台商对大陆间接投资改为直接投资。即将原台商赴大陆投资须经在第三地成立子公司再到大陆投资的规定,修改为可直接赴大陆投资。二是简化大陆投资审查分类标准。即将台商赴大陆投资由现行的“准许类”(5264项)、“专案审查类”(1722项)与“禁止类”(195项)改为“禁止类”与“一般类”。禁止类是指依所谓国际公约、“国防”或安全需要、重大基础建设及产业发展(如核心技术或关键零组件)等考量所禁止投资的项目,但未来不再规定有“专案审查类”项目,而以“负面表列”明定禁止投资大陆的项目。三是个案累计投资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案,需“专案审查”;累计个案投资金额在2000万美元以下者(含2000万美元),适用“简易审查机制”。四是放宽投资额标准。取消现行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陆投资个案限制;对上市上柜公司赴大陆投资累计投资金额及自海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转投资大陆金额占资产总额比重的上限适度放宽(均由现行的20%放宽至40%);个人及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累计金额上限由6000万元新台币放宽为8000万元新台币。

  11月20日,台湾“经济部”公告修正后的“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投资合作审查原则”,正式简化大陆投资项目为“一般”与“禁止”两类,投资项目改为“负面表列”方式,即明订禁止赴大陆项目,凡不属于禁止类的产品或经营项目,均归属为一般类。11月30日,台“经济部”公告122项资讯硬体、通信和消费性电子电子产品准许赴大陆投资。

  但台当局并没有开放各界关注的8英寸芯片赴大陆投资。同时,对台湾农业领域赴大陆投资限制更严,在12月21日的专案会议上,将农业领域对大陆投资禁止项目从原来的13项扩大为436项,原75项“准许类”也改为“禁止类”,显示台湾当局为保护岛内农业加大了对农业投资的限制。

  (二)建立大陆投资“动态调节机制”与“专案审查机制”。所谓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动态调节机制”,即由“经济部”每年定期或视需要召集“跨部会首长会议”,根据超额储蓄率、大陆投资占GDP(及占整体对外投资及岛内投资)的比例、厂商资金回流情况、外汇储备变动、就业、两岸关系等因素,调整审查门槛及个别企业累计投资金额的比例上限,或采取总体调控措施,降低台商投资大陆的风险。同时成立由产官学等组成的“专案审查小组”,定期检讨大陆投资产业及产品项目。11月30日,台“经济部”召开第三次大陆投资产品项目检讨产官学专案小组会议,将潜望镜及武器用望远镜等9项产品列为禁止类,将包括检测及医疗仪器产品、金属机械类及纺织类等1004项产品列为准予赴大陆投资项目。

  (三)建立“大陆资金回流机制”。台当局于11月8日正式启动“企业大陆资金汇回循环运用”机制,即自该日起放宽经批准的赴海外或大陆投资的厂商,得以“关系企业往来”名义向海外子公司借入资金,并得于日后循环汇出结汇金额,不受每年自由结汇额度5000万美元限制,以便利厂商资金调度。

  这次大陆经贸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有限。取消台商赴大陆投资个案上限、放宽投资金额标准等,但同时加强了管制,专案审查弹性增大,不仅可能不会促进台商向大陆投资,反而还可能阻碍未来台商到大陆投资。台当局的政策开放时机政治考虑大于经济考虑,两岸经贸往来逐步形成一套运作模式,这次有限的开放对台商与两岸经贸往来不会有太大助益。

  开放两岸金融业务往来

  6月26日,台湾当局修正《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正式开放台湾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但条件限制严格,申请银行必须符合:前三年未有重大违规事件;申请前1年资产与净值在台湾银行排名前10位;最近半年自有资与风险性资产比率达8%;具有国际金融业务专业经验;已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于上,符合规定的只有9家银行,其中8家银行向台湾“财政部”提出申请,并于9月28日获得批准。

  11月16日,台湾当局又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修正案,即日起开放台湾地区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与大陆地区金融机构及其海外分支机构、大陆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等进行直接金融业务往来。开放业务范围包括收受存款、办理汇兑、签发信用证及代理支付款项等,以便利台商资金调度。台商资金在OBU汇进汇出不涉及课税及查税问题,目的是为建立“大陆资金回流机制”创造条件。

  调整两岸通航政策

  2001年,在两岸通航政策方面,台湾当局积极推动所谓的“小三通”,同时为解决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适当扩大开放“境外航运中心”功能。

  (一)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通航与通商即所谓的“小三通”

  2000年底台湾当局公布“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12月27日,台湾“陆委会”正式公布“小三通推动方案及实施计划”及“财政部”公布“金门马祖与大陆福建地区金融业往来作业规定”,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通航与通商。年中,台湾当局又将澎湖列入“小三通”范围。但各界关注的台湾民众经金门马祖与澎湖地区中转赴大陆政策未能开放。

  (二)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功能

  为缓和直接“三通”的压力,台湾当局采取扩大“境外航运中心”的办法来应对。8月正式开放“海空联运”。

  自1997年两岸实现“试点直航”(台湾称为“境外航运中心”通航)后,两岸海上转口航运稳步增长。据台湾媒体报道,2001提上半年,两岸“试点直航”完成中转集装箱运输895航次,运输集装箱24万个标准箱,较上年同期增长16%。但台湾对“试点直航”规定的“不通关,不入境”的做法不利航商与企业经营效益,籍于现实需要,台湾当局于8月7日核准“境外航运中心”可办理“海空联运”业务,即经高雄“境外航运中心”转口到欧美等地的大陆货物,在进入“境外航运中心”后,再由保税车运到中正机场或高雄小港机场后,再空运到世界各地。这一政策开放后,台湾航运界反应积极,次日高雄海关就受理阳明海运公司的“海空联运”的申报转运单,并获批准,该公司的“光明高雄轮”由大陆厦门港海运一批服装等货物到高雄港,再由保税车运到中正机场,8月9日再由华航公司转运中美国。接着8月14日,立荣海运两岸权宜轮“立峰货轮”也由厦门港口一批高级成衣抵达高雄港后,再由保税车经高速公路运到中正机场,当晚由长荣货动班机运往欧洲,完成大陆货经台湾的转口出口运输。目前,已有多家公司经营“海空联运”的转口货物运输。据长荣公司评估,实现“海空联运”后,大陆的转口货物可以38至46小时内从大陆厦门、福州港运到世界各地,第一年可赚进1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营业额,3年内可超过40亿元的业绩。

  10月底,台湾“行政院”通过“扩大境外航运中心功能规划方案”,决定第一阶段先将加工出口区、科学工业园区、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及物流中心纳入“境外航运中心”,准许大陆货物以保税型态“通关入境”,在经过深层次加工、重整及仓储作业后,再转运出口。其中加工层次从原计划的简易加工扩大到深层次加工,不再受现行35%附加价值比率的限制。但“境外航运中心”仍限于高雄港。同时,台“交通部”通过“境外航运中心设置作业办法”部分修正条文,将原规定的大陆货物“不通关不入境”改为大陆货品在特定区域“完成加工之后,需全数出口”,大陆海运货物可通过“海海联运”、“海空联运”或“空海联运”进行转运出口。其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高雄港的运输量,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以便将台湾建成“亚太运筹中心”。台当局大陆产品可进入岛内特定区进行加工或重整合再出口,意义不大,台商已逐渐将生产基地转移大陆,宁愿到成本更低的大陆生产,也不会将大陆产品运到台湾再加工。

  四、有限度开放海外大陆民众与侨民赴台旅游

  经过长期研究、并数度推迟关于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观光事宜,台湾当局既于选举的考虑,于11月23日象征性的宣布,2002年元月1日起有条件开放海外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按其规划,对大陆民众赴台观光采总量管理及配额管理办法,第一分阶段先开放第三类人士即赴国外留学或旅居海外取得当地永居贸权的大陆地区人民;未来再步开放第一类即经香港、澳门来台观光的大陆民众,最后才是第二类即赴国外旅游或商务考察来观光的大陆民众。旅游方式采取团进团出原则。第一类对象为每团15人以上,40人以下,实际人数不足10者禁止入境;第二、第三类对象,每团10人以上,实际人数不足5人者禁止入境。在岛内旅游停留时间为10天,证照有效期限第一类为一个月,第二、第三类为2个月。初期每日开放1000人,并对旅行社资格有较严格限制。可见,台当局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观光,政治考虑大于经济考虑,形式大于实际,完全是一种选举政治下的权宜策略,对台湾旅游业与经济效益带动效果有限。

  总体讲,2001年是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调整较大的一年,但政治考虑先于经济考虑,开放形式大于实际意义;选举策略运用大于解决经济问题。政策开放的主要原因:一是“戒急用忍”政策负面效应扩散,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反对的目标,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二是台湾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以求遏制或改善经济恶化程度;三是为“立法委员”选举制造利多气氛,争取工商界的选票。

  四是重新调整与定位两岸经贸关系,将两岸经贸纳入所谓的“全球布局”之中,并建立以资金与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新机制,减轻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程度。

  第三部分:2002年两岸经贸展望

  2002年,两岸正式入世后,将为两岸经贸往来与发展创造条件,台商对大陆投资与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两岸贸易受国际经济仍就不景气的影响可能继续低增长。

  一、两岸经贸所处环境发生大重大变化

  2002年,两岸经贸发展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与两岸本身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均发生重要变化,对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机遇在于:两岸入世后两岸市场开放与关税降低所创造的商品贸易商机与投资机会;北京申奥成功后所逐渐展现的庞大商机;大陆西部开发进入实抟性阶段,所创造的投资与合作机会;两岸入世后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的市场开放与市场准入机会。其主要挑战在于:西方发达跨国公司参与竞争,对两岸企业的压力;入世后两岸弱势产业压力增大;台湾当局政策限制对两岸经贸合作的阻碍。但总体上,两岸经贸合作的机会大于挑战,合作多于竞争。

  二、两岸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台湾对大陆市场依存度会持续上升

  2002年,两岸贸易的发展仍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大环境。预计在国际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加上两岸入世后市场开放所创造的商机,以及台商持续对大陆的投资带动,两岸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且表现仍优于台湾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会继续上升。同时,两岸贸易产品结构可能因入世市场开放而出现重要变化。

  三、台商投资热潮仍会持续,投资领域与区域结构进一步调整,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将逐渐形成

  2002年,预计台商对大陆投资仍会持续保持较高增长。投资的热点领域将主要在:一是信息电子产业仍是主体,其中台湾半导体产业及相关产业加快向大陆的转移;二是农业领域。入世后台湾农业面临较大压力,产能过剩,大陆又积极鼓励此一领域的投资,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之一。三是金融保险业;四是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商业。五是台商争取大陆重大工程项目。台湾营建企业界看好大陆入世后及西部开发的工程与营建商机,将积极进入大陆工程承包领域。台湾中鼎工程公司在90年代初,成立合资的京鼎工程公司,持股90%,已承揽十多个工程项目。

  四、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在开放与限制中纠缠

  目前,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对两岸经贸往来仍有诸多限制,尽管因两岸入世与台湾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会逐步开放,但在将台湾定位在“事实独立”与拒绝统一的方针下,不会完全取消两岸经贸往来的限制,而且在资金管制与对大陆产品、资金进岛的管理等方面更加严格。因此,未来两岸经贸往来仍将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编辑李炯)

  相关专题:关注台湾“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