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会上刮起山东吕剧风 吕剧:响彻神州的乡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08:50 胶东在线 | |||||||||
4月8日下午,江苏常州红星大剧院,吕剧《补天》引起了轰动,演员数次走上舞台谢幕才算止住雷鸣般的掌声。《补天》与4月7日晚上演的《李二嫂改嫁》一起,在常州“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活动中刮起了山东吕剧风。 4月9日下午,“展演”在常州落幕。《李二嫂改嫁》被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补天》获得优秀表演奖,郎咸芬被授予中国戏曲现代戏表演艺术家突出贡献奖。
一个剧种两台戏 这次常州“展演”的10部作品都是表现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生活的现代戏。其中,有7部已上演500场以上、且仍在继续演出。而吕剧《李二嫂改嫁》已经演出2000多场,是这次“展演”中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吕剧《补天》按演出场次,本无权参加此次展演,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派专家对该剧进行初审,在没有舞台背景的情况下,7名全国著名戏剧专家被《补天》感动。著名戏剧理论家康式昭专门给山东吕剧院刘桂成院长写信说:“《补天》是好戏,我很受震撼,在南京研讨时提到《补天》,我又老泪潸然。”靠着实力,《补天》被破例参加展演。 “李二嫂”两次南下隔了50年 4月1日,郎咸芬赴常州参加展演前在济南家中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她说:“1954年,我们接到通知,《李二嫂改嫁》到上海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汇演,我们的戏被安排在开幕式上演出,一炮打响,囊括了所有的奖项,轰动了大上海,华东地区开始认识吕剧;1955年进京演出,受到好评;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让全国认识了吕剧。可以说,是《李二嫂改嫁》改变了吕剧的命运。今年《李二嫂改嫁》又在常州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正好50年,当年我19岁,今年69了。” 《李二嫂改嫁》曾经唤醒了一大批苦命妇女。郎咸芬回忆,1952年冬天,他们到农村演出,演出结束后郎咸芬正在卸妆,忽然看到台子前面有几个农村妇女在徘徊着不肯离去,郎咸芬就上去跟她们搭讪。一个胆子大点的妇女就问:“俺们改嫁行吗?”郎咸芬当时听了又惊又喜,那几个寡妇跟郎咸芬拉呱到深夜。 时代变了,但吕剧《李二嫂改嫁》的魅力,依然在强烈地吸引着观众。4月7日晚,《李二嫂改嫁》在常州展演,当第四代“李二嫂”扮演者高静唱到“李二嫂眼含泪关上房门”、“借灯光我赶忙飞针走线”等唱段时,台下爆发出一片掌声。在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 老“李二嫂”训小“李二嫂” 郎咸芬是吕剧的标志性人物,她是扮演李二嫂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位,她对记者说自己是第二代,第一代是林建华。郎咸芬说自己只要一沾戏,就什么也不管不顾了。她回忆,有一次在演出前省委领导来看望她,她已经提前扮好妆,躲在旮旯里酝酿感情了,别人怎么找也没找到她。 郎咸芬虽然不在舞台上演出了,但每次排练,她都是瞪着大眼在审视。第四代李二嫂的扮演者高静对记者说过一件事,到常州展演前,有一天郎咸芬打电话问她在哪,她说在商场买东西呢。郎咸芬马上拉下脸来说:“都什么时候了,还逛商场。我在排演期间,什么菜市场啊商场啊哪去过啊。赶紧回来!”高静乖乖地回来,到排练厅练,一直练得满头大汗,郎咸芬才高兴了。 郎咸芬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她的徒弟外出,她就把徒弟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照看,徒弟有了成绩,她孩子似地喜形于色。但她的严厉,确实让徒弟望而生畏。 “李二嫂”走快了20分钟 这次在常州展演的《李二嫂改嫁》是新版的,细心的观众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山东吕剧院院长刘桂成说:“我们对《李二嫂改嫁》的修改,是有原则的,最主要的是,不能把好东西改丢了。我们适应现代生活,加快节奏。原来整场剧目是2小时40分钟,现在压缩了20分钟。因为整部戏只有改嫁一件事,信息量不大,把拖沓的情节删去,20分钟抢出来,能把戏剧节奏提快。” 吕剧的目光盯住了8000山东姑娘 《补天》的震撼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一个精心选择的题材。该剧创作者之一、山东吕剧院刘桂成院长告诉记者,8000名山东姑娘在上世纪50年代入疆,为改造西北荒原奉献了青春、爱情、汗水和泪水。为创作该剧,刘桂成和另外两名创作者孟令河、赵钧伦在北疆、南疆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体验生活,采访山东籍原垦荒女兵。当年入疆时十八九岁的青春少女,如今大多年逾七旬,《补天》的剧情很多是她们经历的艺术再造。刘桂成说:“我采访了73个老太太,她们谈起来,哭一阵笑一阵,我们也跟着哭跟着笑。她们这个群体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原农建11师八一农场的老战士4月1日晚上又来到济南百花剧院,李连奇和老伴王秀珍连着看了3场《补天》。他对记者说:“回忆起过去,就像一团雾,到底我们这拨人有没有价值,牺牲得值不值,我们一直在困惑中,看了《补天》,心里很欣慰,我们认识到,我们到了大西北,尽管吃了不少苦,但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我是含着眼泪看的,我的爱人哭得眼都肿了。” 听戏还是看戏 《补天》的导演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卢昂,他近年来曾执导过20多个剧种40多个剧目。他认为,现代观众对戏曲的要求跟过去完全不同了,过去人们是听戏,闭上眼睛可以在剧场里呆上一晚上,现在则追求综合性的艺术享受。所以,传统戏曲在继承的基础上更要综合现代化的舞美手段,全方位的进行改造,这样不但能在视觉上增加剧情的真实感,也拓宽了剧目的艺术表现。这种对观众全方位的艺术“轰炸”,增强了剧目的艺术感染力,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卢昂执导《补天》的追求是,打造成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剧,剧情结构上采用大块面切割、群体展现,凸显个性、细节真实感人的表现形式。为此在剧中他借鉴了话剧、歌剧、电影等的艺术表现手段,像开场和结尾部分那段只有音乐和声光的效果,就是借用了电影“空镜头”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伴奏上不但使用了小交响乐队,还增加了合唱、重唱等方式,使得音乐、唱腔更加丰富、耐听;在表演上则借鉴歌剧而设计了劳动场面的集体舞。另外,舞美上还运用了转台、雕塑、造雪机、电脑追光灯等形式,特别是用小米自天而降的细节营造出的风沙视觉效果特别逼真。卢昂说,吕剧要有生命力,必须创新。(记者 逄春阶 杨润勤 实习生 李 苑) 相关文章:于学剑谈吕剧现状与未来 “上世纪50年代,吕剧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到处传唱。”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学剑是山东吕剧发展的见证人,回顾吕剧过去的辉煌,他深有感触地说:“上世纪50年代,文化市场可以说是戏曲的一统天下,那时,吕剧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到处传唱。”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李二嫂改嫁》为代表的新剧目应运而生,在山东众多的地方戏曲中,吕剧成了最亲切最动听的“乡音”。 “吕剧是齐鲁文化的戏曲表现形式。” 于学剑说:“如果谈吕剧与齐鲁文化的关系,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吕剧是齐鲁文化的戏曲表现形式。” 他说:“齐鲁文化流淌在山东人的血液里、骨子里,以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心理在戏曲里有浓重的表现。以《李二嫂改嫁》为例,它的题材就是齐鲁文化在新旧时代变迁中激荡出的火花,我们看李二嫂在思想观念冲撞中的心理变化,那是这出戏最出彩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 吕剧自19世纪形成以来,流布广泛,传响迅速,先后在黄河下游滨州地区各县,以及潍坊、淄博、济南等地演出。1930年前后还传到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长春等地,1945年,吕剧已经在山东的东部、北部广大农村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影响非同一般。 “吕剧同样处于文化竞争的漩涡之中” 对于吕剧而言,目前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于学剑说:“这几年吕剧出过几台好戏,也出过不少新秀演员。《画龙点睛》、《石龙湾》等在社会上尚有一定影响,但继《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之后,在全国剧坛上还没有形成超越前面的第二个吕剧高潮,如果说危机,那么危机感同样在袭击着吕剧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已经把吕剧推向了文化竞争的漩涡。” 当前,川剧、豫剧都以“黑马”的面目出现,越剧、黄梅戏等也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创出很多新意。于学剑说:“吕剧改革的成效很大,但步子还应更大。过去的经典不等于现在的经典,要大刀阔斧地改造,但前提是保住精华、保住传统。” 于学剑认为,吕剧也应当学会“借力”,或许吕剧能够通过“触电”寻求更大的突破。(记者 常 诚 实习生 秦 桦)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