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曾、红线女的幼子忆童年谈父母(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05日10:40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名人之后刻意“隐身” 长达十年不提“家事” 本报讯记者邓琼,通讯员王桢磊、欧小波报道:最近,著名的“民间军事评论家”、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见左图)带着他的新书《朦胧的年代》来到广州。这一回,他不谈军事,而是说童年、说父母。 马鼎盛说自己虽然从事文字工作几十年,但在文学领域内还是个“新丁”。他笑说,这本《朦胧的年代》是他的“处女作”,而且还是被母亲红线女以“试着给孩子们写点好书”的建议给催生出来的。 马师曾严厉中有慈爱 马鼎盛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的幼子。谈到对父母的感情,他说,也是到了自己身为人父之后才逐渐“觉醒”,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动力。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严厉”。上小学时要穿童子军式的校服,小男孩都着统一的短裤,可是他有时因为被父亲责打身上有伤痕,宁愿违反校规被罚站到凳子上也不好意思穿短裤。有一次马鼎盛正在练字,没有察觉父亲站在身后观看,待发现时就见父亲正抬起一只手,他顿时紧张:“不好,又要挨打了!”殊料父亲竟然慈爱地拍了一下他的头,夸奖说:“这一笔写得不错!” 父母离婚“天大的事” 谈到自己的“名人”父母,马鼎盛坦承,父母的离异给他的青少年时期造成了无形的压抑。他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离婚简直是件天大的事,所以父母50年代初在香港离婚后回到大陆工作,甚至有领导非常郑重地找他俩做工作:你们在舞台上珠联璧合,为什么在生活中就不能破镜重圆呢?红线女是党员,不得不考虑组织上的意见,但父亲最后还是认为,既然双方差距太大,就不要勉强了,做不成夫妻还是可以成为好拍档、好朋友。但是“单亲孩子”的感受时刻揪着马鼎盛的心,那种既渴望亲情又害怕回家的矛盾心理,自然也就在这本书中有所流露。 “名人之后”十年隐身 近来“名人之后”频频出书几乎成为文化界一股风潮,对此不少人表示异议,马鼎盛倒很坦然,他认为读者看完自己的书就会知道,名人父母决不是此书的卖点和重点。作为“名人之后”,这是一个“求也求不来,避也避不开”的人生命题,关键是自己朝什么方向努力。 马鼎盛说,回到香港生活已经14年时间,在前10年里他可以说是刻意回避自己的出身。1989年10月18日他踏上香港,11月22日在《明报》编辑部找到第一份工作,整个应聘过程他都只字未提自己的父母,完全没有得到过特殊照顾。在最后的面试中,当时的《明报》总编辑董桥不知从哪里知道了马鼎盛的“秘密”,就问他为什么一直不“暴露身份”?他回答,我都40岁的人了,还要靠是某某的孩子混饭吃未免太不光彩。 马鼎盛还说,过去不愿提及父母,也是出于一种胆怯和害羞。尽管父母有那样高的社会地位和那么大的社会影响是应得的,但如果后人照单全收就不好意思了。 最近五年,马鼎盛总算能比较宽慰地面对传媒谈起父母,他说这胆量也是蒙社会所赐。四年多前,马鼎盛在1999年对国庆大阅兵的评析一炮打响,有人告诉他,现在认识马鼎盛的人要比认识他父母的人多了,他这才觉得有了自信。 (日京/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