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邓小平》总化装师王希钟:德艺双馨的肖像雕塑大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31日18:23 观察与思考
《邓小平》总化装师王希钟:德艺双馨的肖像雕塑大师

在杭州刘庄拍摄间隙,王希钟(右一)、任宜工(左一)与毛泽东扮演者古月合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邓小平》总化装师王希钟:德艺双馨的肖像雕塑大师

剧照:总理向主席力荐小平。


《邓小平》总化装师王希钟:德艺双馨的肖像雕塑大师

八大军区司令员调防,命令是在中南海书房颁布的。


  观察记者 马小真

  时间回到2004年2月22日的江西南昌。

  在城郊气候宜人的828宾馆,中央电视台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二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邓小平》,在毛主席当年来南昌视察时所下榻的一号楼前开机。

  记得那是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一号楼内、楼外都聚集着许多人:剧务、美工、导演、灯光……突然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记者眼前——咦,那不是毛主席吗?还有周总理,邓小平、叶帅!当他们从记者身边说笑着走过时,有那一霎真让人感觉好像是掉进了时空的隧道,以为自己置身于那个特定年代。

  “像,真是太像了!”记者一行三人无不惊叹着,睁大眼把目光停留在这些特型演员的脸上,甚至连泪囊都那么逼真啊!

  “这就是王希钟王老爷子的功夫,名不虚传吧。现在有哪部大型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化装能少得了他呢?”一旁的工作人员无不自豪地对记者说。

  王希钟,就是那位在16年前曾为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做了20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的化装大师吗?

  记者在感叹之余不禁又多了几分欣佩。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传奇人物、是怎样走上影视化装之路、怎样功成名就又是怎样在电视连续剧《邓小平》中为多个历史伟人的扮演者做造型及化装的呢?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再次走进《邓小平》,走进王希钟。

  化装不同于化妆 前者是艺术后者是生活

  山东蓬莱,一个充满美丽传说的人间仙境,在这块千百年来令人无限神往的土地上,至今都依稀可见人类鸿蒙之初的遗迹。

  1928年11月,后来成为中国影视界备受人们尊重的化装泰斗王希钟就出生在蓬莱境内一个叫长山岛的地方。家族里的人从未料想到,这个诞生在寒冬的骨清神秀的小男孩,有一天会走出家乡并且名扬华夏。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王希钟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童年。很小的时候他就随家人一起逃荒到了东北,为了生计,他在一家织布厂当学徒。之后的生活虽然艰难平淡,但艺术的种子却不可思议地在他的身上萌芽。

  1948年,年仅20岁的王希钟怀揣着对艺术的梦想和对当明星的憧憬,以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一首胶东腔调十足的诗朗诵,被东北电影制造厂(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所录取。不久后,又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王希钟被选入参加该厂四期培训班和化装训练班学习,至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950年,王希钟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那时正值解放初期,拍新闻纪录片成了北影厂的主流;至于故事片,却是每年少量的。在这段时间,王希钟参与化装的影片有《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智取华山》等,但都是黑白片。所以后来为了学习彩色电影的制作,1954年,当时的北影厂厂长汪洋便带领了一批厂里职工远赴前苏联学习新电影技术,而王希钟有幸成了随团成员之一,并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学习了一年零三个月,学习期间他系统考察了彩色影片的人物化妆规律以及肤色质感的描绘等很多化妆造型技法。那次赴苏经历为他一生艺术生涯的辉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岁那年的明星梦没圆,却成就了中国一位卓越的化装师。

  1956年回国后王希钟担任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化妆工作室主任,正式组建北影的化妆工作间,包括化妆,塑型化妆,化妆油彩等业务。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于1963年在“全国电影化装专业会议”上提出了很有学术见地的观点,对电影化装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即使到了文革动荡时期,当全国上下都几乎一片“业务挂帅”之时,王希钟依旧没有放弃或懈怠他的事业,积极参与了《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等脍炙人口的影片的化装工作。

  多年在化装领域的摸索,王希钟有一句至理的人生格言。他说:“ 化装不同于化妆。前者是艺术,后者是生活。”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态度,才使得在工作中的王希钟从来都是严谨勤奋的。并在实践中创造和改进了许多化装方法:如塑型、绢纱整复、肤蜡雕塑等几十种化妆手法,为我国影视化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德艺双馨的化装大师

  在南昌,记者曾听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说,王希钟是个很善于发现的人。就比如说他自己,从未曾想过原来也能成为一个特型演员,但却被“伯乐”王希钟所相中,从此与众人爱戴的周恩来总理结下了不懈之缘。与刘劲一样,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主持人黄薇也正是因为王希钟的那双慧眼,才有了如《长征》、《日出东方》、《延安颂》中的“邓颖超”。

  《西安事变》、《周恩来》、《开国领袖毛泽东》、《孙中山》……王希钟几乎成了中国影视界造型第一高手,在他的妙手下,不知银幕上再现过多少领袖的伟大形象。

  要塑造领袖,就得先琢磨领袖。王希钟曾这样说过:“1950年到北影厂工作后,我就开始收集领袖照片、画像等。现在我手头有近百本画册,里面有不同时期的各个领袖像,比如长征时的毛泽东、巴黎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如此分类,查询对照非常方便。另外,我还经常观看北影厂的领袖人物纪录片。现在,领袖形象都装在我脑海里。”

  早期的影视化装基本上是舞台化装的延伸,不论什么人物千篇一律都是白白的脸红红的嘴,化装显得生硬又做作。但如今的影视化装已今非昔比:惟妙惟肖的领袖形象、神话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一个个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银屏上并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一切不得不说王希钟就是我国化装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之一。

  1982年,《西安事变》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化装奖,王希钟成为中国首次获此殊荣的化装师;1992年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形象使王希钟再度荣获电影金鸡奖最佳化装奖,同时又因为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突出贡献而获国家特殊津贴。

  半个多世纪的化装生涯一路走来,掌声与鲜花无数。但王希钟却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真诚待人、执着事业的温良秉性。他的学生有许多,遍及大江南北。但同是北影厂的任宜工应该算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了。这位性格温和又略带腼腆的化装师在谈起她的恩师时,非常真诚而动情地对记者说:“王老师的人品真的是很受人尊重,更值得我们年轻一辈去学习。”

  在任宜工的记忆中,王希钟的修养都体现在平时的每个细节里。就像这次在南昌拍摄《邓小平》,任宜工清楚地记着,在开机前几日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前来化装组报道,有名不经传的、有在影坛初露头角的、也有声名斐然的明星大腕。

  化装组的工作首期就是给这些演员们试妆,看是否合适出演他们所需扮演的角色。而往往,一个角色的候选人就有很多。任宜工叙述着:“当时我们都挤在一个房间里忙手上的活,而王老师坐在最外边靠门的地方,每看到有演员来试妆,不管认识不认识,他都站起来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而每当试完一个妆,又是王老师站起来亲自把他们送到楼梯口。当时化装组的同事们都说‘王老师您这是何苦呢,坐下站起又迎来送往的,您不累吗?还要把他们一个个送到楼梯口。’可王老师却回答我们‘人家大老远地满怀信心赶过来,就为了试下妆争取一个角色,要是试妆效果不好被涮下来了,那他们心里多不好受啊,所以我们这时更应该对他们亲切点,免得人家看我们那么冷淡,心里就更不好受了。’”

  还有一次是在格尔木地区拍摄《回声》的一组雪景。当时可能由于高原反应吧,当一场夜戏拍完后,包括演员在内的许多剧组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感到眼睛刺痛睁不开甚至有的连视力都很模糊了。 原来剧组遭遇了惨痛的打击——“雪盲”。为此,剧组休息了整整十天,找医生、打点滴……但在那晚没有去拍雪景而安然无恙的王希钟却并没有就此将自己置之度外,相反却还焦急又热忱地帮着联络医生、照顾大家,经常折腾到很晚才入睡。这件事令整个剧组都无不为之动容,毕竟王希钟已是七十好几的老人了。

  这样的小细节确实令人感动,而这样的小细节也实在举不胜举——比如对年轻人的体恤与宽容,比如对剧组上下人员的尊重与爱护……当我们作为观众只看到王希钟为我们塑造了那么多形神逼真的领袖形象时,却不知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演艺界,这位已经76岁的老人是怎样用他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中影响着身边的人们。

  前不久,央视“艺术人生”为王希钟颁发了一个影视界的“最受尊重奖”,而王希钟是绝对的当之无愧。

  走进《邓小平》

  2004年2月,王希钟走进了央视今年的重头戏——20集电视连续剧《邓小平》剧组。虽然已参与了许多革命题材影视剧的拍摄,但王希钟仍旧十分珍惜每一次机会并认真对待,而他那极为宝贵的人物造型艺术经验更为《邓小平》的剧中人物添光溢彩。

  担任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化装工作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尤其这出戏更集中出现了一百多号有名有姓的人物。除了三大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还有朱德、李先念、陈云、彭真、荣毅仁、薄一波、乔冠华、许世友、万里……以及江青等四人帮。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剧中出现领袖人物最多的一部片子,由此可见,化装组肩头的担子会有多重。

  剧组离不开王希钟。而化装组的同事们更离不开王老师在对他们每完一个妆后的指点及修正。化装组共有5位同事,德高望重的王希钟自然成了他们的掌舵人。

  从南昌到上海到杭州到深圳再远赴日本与美国,有时候剧组的人真的很担心76岁的王希钟在体力上会吃不消。特别是《邓小平》自开拍以来,不仅每天要化许多装,还得守在现场随时为演员补装什么的,而那些日子最多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可是,令全剧组都可以松口气的就是,王希钟的状态非常的好,总是精神抖擞、健步如飞的样子,甚至一点也看不出他已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人。

  在王希钟从事化装事业的半个世纪以来,可以说,这次拍《邓小平》是让他感觉最累的一回。

  由于剧情的需要,这出戏的妆绝大部分都是老年妆,其中难度可想而知。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化装组的职员们早晨5点就起床开始给第一个出镜的人化装,不停地忙乎着,一个接一个,直到下午1点钟才吃上饭,足足站了8个小时哪!直到该化的装都化完为止。“50年了,都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王希钟面带笑意地这样向他的同事们感慨。

  在记者看来,电视连续剧《邓小平》人物造型中最出彩的就是周恩来的形象塑造。而“周恩来”的妆又是难度最大的,每一次化装都要花费三个小时。在开机宴上,记者曾见到过晚年“周总理”刘劲的定妆形象:皱纹、眼袋、老年斑……就是近距离看,也很难瞧出一点破绽。或许这就是为特型演员化装的最高境界吧。

  王希钟的高徒任宜工对记者说:“您能看出“周恩来”的脸上贴了许多东西吗?有七大片呢。”可是在记者的眼里,看见的却是晚年‘周恩来’依旧充满魅力的风采和英挺的双眉、炯炯有神的眼睛。相信也正因为有了化装师的巧夺天工,才使得刘劲在演绎起周恩来时更有信心,在镜头前表演得也更情真意切又出神入化。

  无论哪部影视剧,化装造型所处的位置总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像纪实型的电视连续剧《邓小平》,除了演员的演技,更注重他们在塑造人物时的形神皆备。而随着化装步骤的逐步完成,演员们的情绪也会随着一同激动起来,从而把自己完全融于角色中,所以说,一部影视剧的成功与否,化装师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希钟还出了一本名为《电影化妆法》的书,这本书是他总结了自己50年的化装经验,整理归纳出化装技法和化装造型两个不同概念,并给予了明确界定和系统论述,同时对化装的功用、化装师的修养、影视化装特性、化装造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王希钟今年已76岁了,照理说应该是到了颐享天年的时候。可他却不愿就此向自己钟爱的事业挥手告别。他曾对人说过:“我身体棒得很,打算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而我们,也衷心地希望这位卓越的肖像雕塑大师在以后的岁月里能走得更加生动而灿烂!

  王希钟影视代表作:

  《万水千山》、《粮食》、《五彩路》、《以革命的名义》、《西安事变》、《停战以后》、《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茶馆》、《汾水长流》、《红娘》、《杜鹃山》、《拔哥的故事》、《铁弓缘》、《女飞行员》、《海霞》、《宝莲灯》、《西游记(电视剧)》

  著作:

  《电影化妆法》

  《观察与思考 》杂志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连续剧《邓小平》首家媒体支持。其网上专题的文字、图片资料与新浪网共同拥有。未经《观察与思考》杂志及新浪网受权许可不得转载。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