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中国药企创新能力落后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12:50 外滩画报

  跨国药企争设研发中心本土制药光仿制不创新

  外滩记者许凯/报道

  “我们的研发中心预计年底就可以完成。”8月6日,罗氏(中国)有限公司研发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作为世界十大药企在华全资设研发中心的第一家,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罗氏(Roche)一出手就非同寻常:研 发中心的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第一年投入即为数百万美元,建成后第一年将有约50位化学制药专家在此供职。

  早在1月16日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启动仪式上,上海罗氏总经理周平山就坦言:“该中心是罗氏亚太区唯一的一家 ,也是罗氏在中国下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跨国药企在华设研发中心成风潮

  “比我想象的环境要好,我以为自己回到了丹麦总部的研发中心。”7月1日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举行的诺和诺 德(NovoNorDisk)中国研发丹麦中心落成仪式上,诺和诺德全球首席科学家唐迈之(Madskrogsgar dThomsen)笑言。

  诺和诺德是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在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胰岛素开发和生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1994年进入 中国市场,2002年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研发中心。而这次在中关村设立研发中心,是原先研发中心的再度扩 张。

  “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发中心太小了,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诺和诺德大中华区总裁柯瑞龙(Ronal dFrankChristie)说。柯瑞龙没有透露中国研发中心具体的投资,但他表示,目前的研发中心是按照国际标准 建立的,大部分仪器都是进口的,研究人员将达到60人。

  诺和诺德之所以选择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研发中心,主要是因为中关村生命园有国家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还紧靠中 科院动物所。据柯瑞龙透露,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诺和诺德全球重要的市场,前年中国市场是诺和诺德全球市场的第十位,去年 上升到第八位,近几年,几乎以30-40%的速度在增长。预计,中国在2008-2010年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糖尿病市 场。这也许就是诺和诺德之所以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真正原因。

  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简称GSK)是继罗氏制药、诺和诺德之后又一家把研发中心设 在中国的跨国医药企业。虽然总部设立英国布伦特福(Brentford)的GSK近期卷入了专利事件。然而,这些并没 有影响该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步伐。据GSK大中国区总裁夏德康透露,该公司正在天津建立非处方药(OTC)的研 发中心。据了解,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与美国第二大制药公司史克必成合并、成立了GSK之后,GSK(中国)把中美史克 纳入自己的麾下,随即确立了把旗下的中美史克做成中国最大的OTC药企的目标。研发中心的建立工作正在展开,目前有1 6个人,这个中心将是GSK全球研发中心的一个,夏德康说:“我们预计,三年内在全球推出20个OTC产品”。

  高昂成本促跨国药企移师中国

  “跨国药企移师中国,与中国自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医药界人士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跨国药企之所以移师中国,首先与它们国内研发成本的高昂分不开。日前,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 会(PhRMA)透露,该协会的药厂会员2003年用于有关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的费用达332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 了7.1%。“其中,估计约有274亿美元用于美国本土的公司,58亿美元用于在其他国家的分公司。”

  PhRMA估计,2003年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占到销售总额的15.6%。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估计,在美国, 制药工业的R&&D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是全美各工业中最高的。

  据了解,2003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率比2002年低,在5%-6%之间。但是研发投入继续增长,如美国 惠氏是20亿美元,百时美施贵宝为23亿美元,阿斯利康投入达35亿美元,辉瑞制药公司则超过60亿美元。

  另一个吸引跨国药企的因素是,我国医药科研人员的充沛足以满足研发中心需求,而人力成本却低廉得多。“研发中 心不是以中国市场为导向,是因为我们看中了中国的技术和人才。”诺和诺德大中华区总裁柯瑞龙就曾如此坦言。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的医药研发人员,丝毫不逊色于国外,只是他们尚未被充分开发。并且,在中国,一位留美生 物学博士的年薪为8000到1万美元,而同样的人才在美国,费用至少是中国的4倍。

  再者,中国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资源。新药研发费用和时间的70%以上用于临床研究。有数据表明,在中国进行临床 试验费用要比在欧美国家低30%左右。而中国大量的患者样本,也会让临床试验中样本采集非常便捷,并且统计数据完善, 从而能极大地加速试验进程。

  “跨国制药公司已瞄准了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一位业 内人士说。

  “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行动已经完成,现在开始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说。

  过多依赖药物仿制本土药企研发乏力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还主要以仿制药为主,自主研发的部分很小。由于开发需要的钱太多,很多企业都选择了仿 制。”北京大学医学部泌尿外科研究所郭应禄院士说。

  郭院士的话,说出了目前中国医药界的一个现实:仿制药占据市场主流,自主研发药品“凤毛麟角”。据了解,中国 国内药品97%为仿制药。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从2002年上半年以来,我国药品申报大幅 度增长,其中大部分为仿制药。

  事实上,中国医药产业高端生物医药的研发能力很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于欧美日20年的时间。人家的生 物药品是创新型的,我们现在生产的20多种生物药品中大多是仿制的,去年,美国批准了30多个新药,其中11个是生物 技术药品,今年我国仅批了1个。创新能力的差距已不止20年了。”于明德说。

  “在研究开发领域,中国医药企业已落后于发达国家15至20年的水平。”中国品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世和颇 为凝重地说,“这个距离超过了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国际差距。”

  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单纯依靠仿制药会潜藏着什么样的风险。前不久,为了对抗专利药在市场上 的独占权,国内12家企业联名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撤销辉瑞“万艾可”专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免费使用专 利“理所当然”,白云山公司一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专利产品应该开放”。

  上海市中药研究所谢德隆认为:“对知识产权的漠视,会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障碍。要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没 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绝对不行。”这一观点也得到于明德的认同:“创新能力关系着中国医药产业的命运!”

  尽管如此,更多的医药企业仍是不愿进行研发。据了解,目前的研发这块,主要还是集中在科研院所,譬如北大药学 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国内医药研发实力弱

  国内新药研发主体是科研院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创新药的研发也就主要由中国的药科大学及国家级新药研发基地承 担。

  1、北大药物院。每年研制出的四五个新药都是一类新药,因而是华北制药和浙江药业的重点投资对象,连续10年 ,每年向北药投资约50-100万元。

  2、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药学的高等学府,其研发机构由药学院、中药学院、生物制药 学院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国家创新药物的重要研究中心。

  3、沈阳药科大学正在筹建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它由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国家 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管理中心宛阳中药质量标准化研究实验室组成。在新药研究创制方面现已由以仿为主转入了仿创并举。

  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筹)。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是 我国历史最悠久、也是中国科学院惟一的综合性药物研究机构。以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方向。

  5、北京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北京市和卫生部共同建设,拟在“十五”期间基本建成。按规划设有3 个国家级机构,药物研究所等6个国家级研究所,3个生物医药孵化器、综合性医药科技大厦以及社会化支撑。

  6、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被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海关总署确认为首批“企业技术中 心”。该中心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指导下,开展新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此外,一般医科大学仅只有药理学专业,这只是新药开发后期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具有源头创新性,中医学院一般有 药学院(系),能够开发新药,一般也是三、四类为多,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源头创新。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