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候选人 福建永辉集团董事长张轩松(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11:21 海峡都市报 | ||||||||||||
三年前,中国加入世贸,今年12月,中国的零售业将全面开放。而在这短短3年时间里,张轩松已开出50家生鲜超市,在与国内外超市巨头的近距离争夺中,毫不逊色,成为福州超市之王。 现在福州提起永辉超市无人不晓,但张轩松是怎样白手起家,建立他的超市帝国的,太多人并不了解。 张轩松简介 出生年月:1971年10月 出生地点: 福建福州闽侯 教育简况: 闽侯二中高中 经历: 1990~1995年 从事啤酒代理商,批发商,是福州第一啤酒厂特约经销商 1995年12月 福州市鼓楼区古乐微利超市;任经理 1997年3月 福州市鼓楼区榕达自选商店;任经理 1998年8月 福州市火车站地区永辉超市;任经理 2001年3月 福州市鼓楼区永辉屏西超市;任法人代表、总经理 2001年4月 福州永辉超市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董事长 2004年5月 成立福建永辉集团;任董事长 【起点】 19岁高中没毕业就下了海 张轩松个头不高,长得很清秀,戴着一副眼镜,一看就知道是个精明人。 张轩松的商业故事开始于1990年。当时他高中还没毕业,就等不及了,一头扎进了商海里,此时他仅仅19岁。 “他从小就对做生意、从商有浓厚的兴趣,他总觉得仅仅学习好,然后找个好工作的思想是陈旧的,因此,他很早就决心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与张一起穿着开裆裤长大,如今和张是生意伙伴的陈先生这样说他。 张轩松的第一份事业是做啤酒代理、批发。当时,福州啤酒批发市场还没有成形,“我当时认为这就是机会。”张轩松这样对自己说。经过努力,年轻的张轩松先生成为福州第一家啤酒特约经销商。 第一桶金是卖啤酒挣的 成为代理商之后,张轩松精明的商业意识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与别人开门店、等人上门批发啤酒的做法不同,他和合伙人率先提出“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口号。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是一种很平常的营销手段,可是,在当时的福州啤酒经销市场,还没有其他人这么做。“张轩松今天做超市能做得这么成功并不意外,因为这小子脑子好用,特别是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相当强,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别人也会做,但就是做不过他。如送货上门,后来很多人也用了这一招,但要么不能按客户要求的时间送达,要么服务的态度不够好。”当年与张都是啤酒代理商、现在已是一啤酒公司销售经理的王先生这样评价他。 就这样,他在啤酒批发市场站稳了脚跟。经过5年的摸索,张轩松深谙生意之道,也从批发生意的利润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尝试】 第一次开超市仅100平方米大 挣了一百万,就想挣两百万、三百万,张轩松也不例外。 有了资本就要投资,1995年12月张轩松开始把目光瞄准零售业,当时超市业态在福州刚刚兴起,张轩松分析了市场形势,根据他5年从商积累的经验,他判断超市业比传统的食杂店不仅理念先进得多,而且经营的品种也多得多,肯定将成为一个流行业态。 在走访了当时福州的华榕超市、恒丰超市等风头正劲的几家日用品超市,看到庞大的人流量,张轩松更坚定了他的判断,于是决定进军零售业。1995年12月,张轩松创办了第一家超市“福州市鼓楼区古乐微利超市”,地址在福州市鼓楼区古乐路14号,面积仅有100m2,主要经营日用品,方便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如果非得寻找永辉的第一家店,这便是。“我们现在通常把这家店称为永辉超市前身。”永辉总助翁海辉说。 “天天平价” 招来好生意 张轩松坚持以平价销售赢得市场的经营策略,也赢得消费者的认可。“那时候,一条毛巾别人卖3块钱,我们只卖2.3~2.5元,对于顾客来说,这种实惠是看得见的,生意当然好得很。”“古乐微利超市”经营得非常成功,“天天平价”的经营理念从这里开始成了张轩松经营超市的样板口号。很快,张轩松就把赢得的利润用于创办新的超市。1997年3月,开办了福州市鼓楼区榕达自选商店;1998年8月,开办了福州市火车站地区永辉超市,这也是张轩松首个以“永辉”命名的超市。 【挫折】 投资失败亏了好几百万 如果当时的张轩松在超市这条路一直走下去,那么他的“超市王国”可能会来得更早一些,然而,1996年的一个决定,让张轩松走了一段弯路。 尽管超市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这期间张轩松仍然从事啤酒行业,1996年,张轩松介入了啤酒的生产,他不仅作为榕城啤酒有限公司股东,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还与其他人合伙创办了福州榕泉啤酒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包括原福州冷冻厂,闽光啤酒厂既是厂商又是分销商。张轩松和其他股东承包经营,占有股份30%。 然而,这一次介入,摔了大跟斗,因为当时的榕城啤酒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在福建两大啤酒厂家惠泉和雪津的进逼下,市场的份额日益萎缩。“本来想由销到产通吃,但由于很多东西没有考虑周全,结果投入的资金一下子就被套住,损失了好几百万,几乎是血本无归,要不是海外亲戚鼎力相助的话,那时已初具规模的永辉超市也要拱手让人。”一位张当初的合作伙伴说起他的这一段经历时说。 这次教训极其深刻,经过这一场押宝游戏,张轩松说他变得更加的沉稳和理智,每走一步都要好好总结,分析得失利弊,这也成了张轩松今天创业的最大心得。 【契机】 福州大卖场一年开10家 优秀的创业者总是善于思考,把各个同行的长处学到手,并做得比老师更好。这也是张轩松不简单的地方。 1998年底,张轩松退出啤酒行业,开始了他专业的超市经营。这时他的竞争对手是华榕超市。当时华榕是福州超市的大哥,这让作为民营企业的永辉好不羡慕。 然而,从1999年开始,福建省首家大卖场———新华都购物广场亮相后,福州整个零售业格局也拉开了剧变的序幕。紧接着,台湾零售业连锁巨头好又多及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相继入榕,一时大卖场成了福州零售业的主流业态,而且这一业态的福州布点之快,创下福州商业记录,短短一年不到时间,福州大卖场就突破了10家。 而这一切张轩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有改变才能生存。”张轩松对自己说。 很快,张轩松找到了破题的答案。 【突破】 创造性地开出“农改超” 2001年3月,福州首家“农改超”超市———福州永辉屏西生鲜超市开业,率先开创了“生鲜食品超市”这种全新业态经营农贸超市的模式。这是永辉真正崛起的开始。同年4月,张轩松创办成立了福州永辉超市有限公司。 永辉的目标市场定位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商品定位以农副商品为主。张轩松创造性地摈弃一般超市主营服装、日用品、家电的模式,建立起以经营海鲜、农副产品、餐桌食品为特色的超市和连锁店。 与以往超市选择在主要闹市区商业中心相比,永辉超市主要选址在居民区、次干道及城乡接合部。以社区为营,顺应政府城市发展规划,以“东扩南移西拓”为思路设立门店。 进入一块空白市场 在谈到当初提出走生鲜超市这条路时,张轩松不无得意。他说:“这是一块空白的市场,永辉可以避免和实力雄厚的洋巨头正面交锋。沃尔玛、麦德龙等洋超市不可能介入生鲜超市这一领域,也就不可能对永辉形成威胁,除非他们把产业链也做大。做生鲜需要本土化的专业人才。” 显然,张轩松要做到知己知彼,让自己的竞争力使对手难以企及。 创业心得 张轩松的创业“八字经” 勤劳、创新、沟通、总结 说起十多年来商海里的摸爬滚打,张轩松总结出自己最大的创业心得就是八个字,即:勤劳、创新、沟通和总结。他说,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勤劳是最根本的一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勤劳,是不可能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 其次就是要创新,他说,当时在提出永辉模式时,有一段时间他非常的苦恼,感到压力很大,但并不因这种苦恼而自暴自弃,而是深入到福州各大卖场去研究他们的经营,研究他们的模式,发现如果跟风,则自己拼不过人家,最后他发现这些大卖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鲜这一块很弱,于是决定以生鲜作为永辉的突破口,把这一块做大。 第三是沟通,作为企业领导者,沟通非常重要,包括与部门的沟通、政府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员工的沟通等。只有沟通才有信息,才会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后是总结,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对此张感触特别深,他说在商界里奋斗,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子过河,一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对于好坏、得失应该不断地总结,特别是商业的模式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企业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防火墙,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永辉从过去的农改超发展起来,今后将往全面的业态发展,而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生命周期也就是5年时间,因此,从企业的发展角度,不断地总结、完善就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躺在功劳堆里睡觉,否则只有被淘汰的份。 【未来】 要进入全国零售企业20强 先内部大练功 在张轩松看来,没有野心的商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 截止到今年底永辉福州门店将达到50家,成为福州最大的连锁超市。这一步永辉只用了3年。 永辉的快速扩张为人们所瞩目,而这种扩张是否会导致管理跟不上?对此,张轩松笑着说,企业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永辉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管理当说是立了头功,“近几年福州超市竞争非常之激烈,人才的流动相当频繁,但永辉的人员却很稳定。”张说。 在这方面张轩松确实还是有一套的,今年按张轩松的原计划,永辉上半年就要加快扩张,但后来张改变了计划,先对内部进行整顿,4月份成立了集团总部,随后对集团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梳理和完善,同时与人才市场合作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内部的大练功。从去年底以来永辉从一些先进的企业引进职业经理,同时联系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使他们成为永辉的人才库。 五年完成 全省布点 张轩松已经有了他的后五年规划,五年内永辉在根植福州的情况下,要完成在全省布点。 在全省布点的同时,张轩松还提出永辉的“三化”建设,即从商贸产业化到产业物流现代化,并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物流示范园”和“福建之窗”。“我们将在福州投资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物流示范园’,在漳州、三明投资建设分园,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等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中型城市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内设立‘绿色食品之窗’,借此与大型超市对接。力争在2009年前实现年营业额百亿元,进入全国零售企业20强,成为福建商贸业龙头企业之一。”他说。 张轩松的野心也真是不小,但是看了他这三年神话般的故事,还真不好意思说他在讲大话。 创业环境 福州超市业的三个轮回 第一波“狼来了” 如果非得把近5年来福州超市业的发展按阶段划分的话,那么1999年到2002年可以划分为第一阶段,这也是被业界称为“狼来了”的阶段,从1999年新华都率先开办卖场业态的购物广场之后,紧接着福州第一个跨国公司的仓储式超市麦德龙落户仓山,并于2000年8月开业,一个月后台湾连锁巨头好又多开业,接着沃尔玛、和信家也纷纷开业,一时“狼来了”成了福州零售业使用率最高的词汇,同时到超市购物也很快取代了到百货购物的方式,传统的农贸市场在这场冲击中也无法回避,与传统的百货业成为这一轮争夺中最受伤的两个行当。 第二波永辉的围棋之战 这一个阶段时间从2002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在洋超市大举进入福州的时候,可以说谁都认为,很快福州的零售业将是外来者的天下了,但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竟然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永辉生鲜超市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宿命论。土生土长的永辉也开始了其围棋的布点战,不仅把本土超市超大围了,把号称国内一号的世纪联华也围了,逼得曾经一来就是豪言壮语的世纪联华连换两任总经理,同时把店开到了跨国企业麦德龙的跟前。短短3年时间,永辉从土超市转变成了福州超市龙头老大,大小超市已达50家。 第三波 福州超市拉开“走出去”序幕 今年下半年开始,福州超市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始了走出去创业的历程,先是永辉西进重庆开店,紧接着新华都挺进厦门,并对其资源进行整合,由先前分散的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四个分公司合而为一,成为新华都购物广场有限公司,并把总部设在厦门;几乎是同时,一直在福州边缘地区发展的蓝天量贩,则成了今年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江西招商团的座上宾,蓝天老总陈永庄宣布,明年上半年之前,蓝天将在江西开出10家门店,并将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江西。 N本报记者 林银来/文/陈贺/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