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5000张老照片见证温州30年变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10:52 温州都市报
  本报记者叶淦
5000张老照片见证温州30年变迁(组图)
老南站曾是市中心

5000张老照片见证温州30年变迁(组图)
人山人海南门头

  1975年的中山桥
5000张老照片见证温州30年变迁(组图)
2004年市区一景

  站在市区南站天桥上,看到的是那迷人的霓虹灯在闪烁,听到的是高楼大厦里发出有感染力的音乐,感受到的是在鼠标键盘上演绎网络时代的节奏。昔日的老街不见了,小巷消失了,没办法再听到沧桑的声调,古老的歌谣,也没办法找回那些幽深狭窄、曲折迂回的老城了。这对喜欢忆旧的人们来说难免会有所感慨。

  市区有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行动,定格了城市流逝的时光,使我们重新穿过时间隧道,回到旧日熟悉的老地方。他的作品,能让年长的人重拾旧梦,让年少的人探知城南旧事。三十年来,他为温州拍了500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他就是孙守庄老人。

  走进孙守庄的家里,就如同进了小型照相馆一样,一间小暗房在不算很宽敞的家里很显眼,掀开隔离暗房的一条黑布,进去是黑乎乎的一片。他拉亮了里面的电灯,记者看到房间才三平方米左右,墙壁的架子上摆放着几十瓶化学药剂,在一个边角,放着几盒已经冲洗好了的胶卷。“别看我这暗房简陋,在这里冲出来的效果可不比专业店里的差!”他摸着脚边的冲印机器乐呵呵地说,“这一冲呀就是30多年。”

  两张市区全景图

  在老孙的书房里,他翻开了自己刚出版的摄影作品集《温州城市回眸》,指着前面的两页感慨:“看看,才20多年呢,差别会是这么大!”这是两张温州的市区全景图,一张拍摄于1982年,黑白的照片有点泛黄,黑压压的砖瓦房无序地排列着。另外一张是2004年拍的,同样的位置,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观,高楼大厦林立,一副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派。

  “摄影其实并不是我的本职,只是我的兴趣爱好罢了!”记者的造访把孙守庄的思绪拉回到少年时代,“我在七岁的时候就很喜欢画画了,那时候家里穷,只能临摹家里的一本《芥子园画谱》。”后来由于日本军队的入侵,孙守庄勉强上完了小学,家乡的建筑设施被敌人无情地破坏了,这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部队真正锻炼我!”在二十来年的军旅生涯里,他学习和掌握了很多摄影技巧。1955年,16岁的孙守庄光荣入伍了,在东海舰队的岸炮部队当侦察兵。1958年,在海军基地政治部,做美术操作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士兵的文化素质。“那时候,我才算真正地接触摄影。”孙守庄说,由于工作的原因,他试着去拍摄军队的一些照片,并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以及新华社等报刊媒体上,发表了上千幅摄影作品,这给孙守庄很大的鼓舞,激发了他摄影的热情。据他介绍,他没有上过一天专业的摄影学校,一些来部队采访、访问的摄影名家和记者都是由他接待的,他就从他们那里偷学。

  中山桥的拆除

  1975年,已是连长级别的孙守庄转业回温,原先民政部门安排他去市教育局任职的,但是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想自己去找工作。

  “考虑到市政工程处是一个跟马路打交道的地方,有利于我到处去走走,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个部门!”孙守庄说,“但是我还没有考虑到用镜头去记录老温州的一些踪迹,直到遇上了中山桥的拆除。”

  “中山桥属于石拱桥,河水从拱桥下面静静地流淌着,造型很是古典美观,少年的我还经常在上面流连嬉戏,看行人,观流水。”据孙守庄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温州市区没有新城区,老城区狭小陈旧,但颇有水乡特色,桥多水清,虞师里一带每户人家出门都要经过桥,所以他对桥的印象特别深。

  “1975年底,我在市政工程处生产组,正遇上环城河改造,环绕城区的环城河要改造成环城东路,填河成路,跨在环城河上的中山桥面临被拆除的命运。”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比市民提早得知这一消息,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孙守庄记忆犹新。

  “那时我就住在花柳塘,离中山桥很近,常会和小伙伴到桥上看热闹。由于桥高坡陡,大板车过桥有困难,我们就学雷锋做好事,帮着推。当时听说要拆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少年的温馨记忆涌上心头,怀着惆怅惋惜之情,在桥被拆除的前几天,他捧着一架在上海买的二手德国禄来福来相机,远近不同角度拍下中山桥了。“当时我还没意识到,那次的举动,让我成为如今惟一拥有中山桥照片的人!”

  孙守庄指着照片自豪地说,“也是从那一次开始,我想到了温州城市要发展,许多建筑要拆掉,很多旧的东西都会被人所遗忘,于是我开始了追踪温州城市变迁的拍摄,用相机记录下了中山桥、涨桥头、东门陡门头等镜头。”

  南站曾是市中心

  “当时为了拍摄一张温州的全景图,我不知道找了多少地方,就是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制高点。”老孙打趣道,最后只能拼命一搏爬上了江心塔顶。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孙守庄调进了城建和园林单位工作,常去江心屿,管理江心渡轮。“我会常常站在瓯江边,远眺江心孤屿,江上风帆片片,衬托夕阳余辉,景色确实很美。”孙守庄仿佛还沉浸在当年的风景中。为此,他拍了不少关于瓯江的照片。

  “当时,我很想拍一张温州市区的全景照片,可找不到拍摄点,正好碰上江心屿修西塔,我就利用修缮用的脚手架,爬到塔顶拍下了市区的全景,定格了昔日温州。”

  谈起当年的情景,孙守庄用“命牵一线”来概括。他介绍,当时江心西塔塔身松动倾斜,粉刷脱落,准备修建,这消息让他兴奋不已,他觉得在那个位置拍温州全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就天天等西塔修建的那一刻。十来天后,终于让他等到了。

  孙守庄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老天也帮我,天气好得出奇,光线很好。”孙守庄一大早就去了,到了中午,阳光把整个温州市区揽在怀中。“时机到了!”孙守庄在修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爬上20多米高的西塔。

  “我就依靠搭建在塔周围的竹排爬上去的。”孙守庄说自己爬到一半的时候就大汗淋漓了,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他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爬。“毛竹做的脚手架,经猛烈的江风一吹,摇摇晃晃,不但相机拿不稳,连人也站不住。”

  孙守庄笑着说,幸好那次拍的效果很好,把温州市区全景很好地记录下来,“和去年拍的全景比比,你会知道我们温州的变化有多大!”

  另外,孙守庄还告诉记者,那个年代因为温州市区只有11平方公里,温州的市中心在南站,也就是今天的南站天桥。

  人民路前身是古城墙址

  1987年人民路准备改造后,将近10年,孙守庄拍摄了上千张关于人民路的照片。他的照片记录了整条人民路的历史变迁。

  谈起拍摄人民路的事,孙守庄告诉记者,当时他调到旧城改建指挥部,也参与人民路的改建。据他介绍,人民路的前身是温州古城南城墙的墙址,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成温金公路,后来又改为人民路。“那时路面仅有12米宽,两边人行道1至3米,哪里有现在的人民路这么宽敞和大气。”那时,当他得知人民路改建的消息,兴奋之余,他想到了用自己的照相机记录这次大的城市变化。

  岁月的流逝,事物的变迁,以前的景观会让人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人民路这组照片中,记者发现有1988年中秋节,当时的大南门热闹非凡,购物人群与车辆把街道汇成人的海洋;1992年,全长2000多米的人民路东、中、西三段尽收眼底,涌动的行人让当时的人民路显得有些狭窄,两旁的房屋以低矮砖瓦房居多,温州难得一见的积雪给城市裹上了银色的外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民中路,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难得见到一辆轿车,偶尔有几辆三轮摩托缓慢驶过,从路人的羡慕眼神中可以看出,当时拥有一辆摩托车是多么的威风……

  “工作的原因,让我知道了这些镜头的宝贵!”孙守庄感慨温州确实变化很大,面对“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城市变迁,国外的华侨回乡且不说认不出温州,就是连回家的路朝南朝北也不知道了。

  在孙守庄的另一个小房间里,记者看到了他三十年来,拍摄温州的全部照片。整整5个塑料箱子,箱子边上还有几本小册子。“这些是我整理出来的,可以使用的有5000张以上。”孙守庄说,“希望我的照片能够见证温州30年来的迅速发展。”“以前哪里知道现在的温州会建设得这么好,拍的时候我想的只是把即将消失的瞬间定格。以后,我还要继续拍,直到哪一天我拍不动了为止。”孙守庄笑着说,“说不定10年后,那时的人们看我现在拍的照片也会惊叹那时的繁华了。”(本文图片由孙守庄提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