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七讲深刻理解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变化对共产党员提出的新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3:20 山西新闻网

  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不断深化和扩大开放的进程之中,正处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这既为执政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更为复杂的情况,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腐蚀和破坏,既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改革开放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条件和动力,是新时期摆在全党面前的新课题、新考验。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作为共产党员,是敢立潮头,还是裹足不前;是勇于创新,还是墨守成规,这是对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模范作用的一个实际检验。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勇担风险,不怕失败。二是敢于打破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勇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三是敢于坚持原则,不“随风倒”。共产党员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在党性原则的基础上敢想、敢说、敢为。四是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崇尚创造精神的,共产党人是崇尚创造精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全凭着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人民富裕幸福的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心。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无畏地开拓前进,探索真理,开辟未来,创造辉煌。

  二、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能否自觉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真正做到拒腐防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新的考验。

  应当肯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员队伍从总体上说来是好的。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大党员自觉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困难和危险时刻冲锋在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对党员队伍的这一主流,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也要看到,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相当不少,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相当不少,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当不少,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因此,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向全党提出要把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来建设,特别是在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邓小平又把“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作为对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交待。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也曾多次尖锐地指出: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旗帜鲜明地、毫不动摇地进行反腐败斗争。

  三、坚持做到“两个务必”

  1、“两个务必”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毛泽东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如果任其泛滥,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就可能发生。站在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和平、由革命到执政、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方位上,毛泽东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告诫,旨在强化全党的忧患意识,自觉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旨在强化全党的使命意识,坚定勇于胜利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做好思想准备。

  “两个务必”对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历史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其中蕴含着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这就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两个务必”具有时代意义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我们党面临的更大的考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继续坚持“两个务必”。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局势总体缓和的基础上,局部紧张、动荡的情况仍将继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们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有效地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潮的侵蚀,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继续坚持“两个务必”。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种深刻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从我们的党情和党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看,完成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决不能因此而忘乎所以。必须看到,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要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还应当看到,当前全党同志的作风和精神面貌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滋长蔓延的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两个务必”,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新的实际,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在改造世界观上下功夫,在保持党的先进性上下功夫,在密切联系群众、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上下功夫。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使每一个党员都真正懂得“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一深刻道理,真正懂得“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的深刻道理,真正懂得“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的深刻道理。只有这样,全党同志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晋轩 里平)(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