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华:环保既要“反左”又要“反右”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8:11 人民网 |
“当前的环保工作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日前在接受记者时认为。 “所谓‘反左’,主要有两层意思。”史厅长解释说—— 一是对我国的环境形势要有一个准确的估计,不能太乐观。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才出现经济增长、污染下降的“拐点”,此前经济与污染一直是“比翼齐飞”的。我国人均GDP刚达到1000美元,距离4000美元还有相当的时期,而这一时段正是经济与环保冲突最厉害、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加上我国工业化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技术设备参差不齐,地区差异非常大,公众参与刚刚起步,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效力比较低,高耗能、高排放的制造业、加工业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对环保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一个充分、深刻的认识,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二是在确定工作目标时不可好高骛远,对于治理的时效性不能要求太切,对取得的成果不能评价过高。一是因为污染本身具有积累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二是因为旧账没有还清的同时,又不断增添新账。因此,对于各项污染的治理效果,尤其是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更不可能立竿见影。即使是一时好转,也极可能反弹,因为“达标排放”是在高压手段下实现的,加之治理成本很高,极难长期巩固。无论是生态城市、生态省建设,还是循环经济,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搞大跃进。 史厅长特别列举了淮河、太湖的例子。由于预期目标太高,都没能按期实现,既失信于民,又影响了士气。“目标没有如期实现,不是我们工作不得力、不得法,而是因为困难太多、太大,设计的目标本身有问题。发达国家河湖的污染治理都需要几十年,我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又非常粗放的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创造奇迹的。” “我们在‘反左’的同时,又要注意‘反右’,即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勇于接受挑战。”史振华强调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确政绩观的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的萌芽,绿色GDP的试点,以及环保意识的普遍觉醒,公众的踊跃参与,都为环保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巨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政治、机制保障,以及正确的解决路径。 “可以说,环保的春天已经到来。这就需要环保战线的干部职工,抓住机遇,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找准突破点,抓住牛鼻子,努力有所作为,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笑对子孙。” 人民网记者 赵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