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缺“谤木”保护机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0:13 青年时讯 | ||||||||
随着“官员纳谏”被写入湖北省政府一号文件中,这份文件这几天广受社会关注。湖北省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 春明指出:“今后省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重大决策须广纳良言;对于社情民意,决策者不但要听得见,而且也要听得进;决策 得失,应由决策者负责,言者无罪。”(3月14日《南方日报》) 60年前,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已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跟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上,我们的公共管理机制中,并不缺乏诸如“官员必须纳谏”之类的硬性程序。虽然官员们表示“闻者足戒、言 者无罪”,百姓并不放心。有那么多口是心非、秋后算账的劣官吓怕了他们。比如河北反腐斗士郭光允,因举报省委书记程维 高而横遭报复,被开除党籍并非法劳教。 在很多单位,一把手动不动就呵斥“严禁出现杂音”,逼迫提意见者将嘴边的话咽回去。没有“批评后”的纠错机制 和配套保护措施,批评与自我批评将沦为形式。领导强势弹压下,群众无不噤若寒蝉。 几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官方已设置了供人们议政论事的“诽谤之木”。自古至今,无论顺耳或者是逆耳的忠言,一直 都不算什么稀缺资源。我们最缺的,是对“谤木”的保护机制。“批评”的话好说,“批评后”遭受打击报复的痛苦难尝。打 不破“穿小鞋”的潜规则,“言者无罪”的承诺看起来很美,却无甚用处,“官员纳谏”的硬性要求更是要打折扣。 勇敢地树起“谤木”为决策正形,值得称道;建立起“谤木保护机制”,才算完整。希望湖北省在作出“官员纳谏” 要求的同时,探索健全“批评后”的有关机制,只有封死程维高们的报复路径,群众才能畅所欲言倾吐心声,有勇气献上带刺 的花、略带苦味的批评。张培元/文 公共政策要有个“检修期” 小丫跑两会,跑出这么个问题来:看个病怎么这么难?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委员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已经 执行了几十年的以药养医的政策,这是不合理的一个机制。不知道小丫是不是惊讶,我听了是吓一大跳,高副部长知道“是个 普遍性问题”,还直截了当说出是“执行了几十年”的政策问题,应当是“胸有成竹”了。 政策执行了几十年一直不改,要么是政策很好,不需要改;要么就是政策过期,没有价值修改。不过,这两者都不是 不改的原因。令人想不通的是,这一项政策既发挥着威力无比的作用,而弊端也似乎是与之成正比例的,据卫生部政策法规司 刘新明司长讲,目前我国有30%至40%的人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而未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这种情形只能说是非常恐怖 。但恐怖的不只是统计数字本身,更重要的是政策为什么要长期不修改。 或许不从根子上废除现行政策的原因真的很复杂,所以,笔者也不想再在这个问题上再多费时间,倒是想跳出来说说 政策制度的修改。国家根本大法的基本原则长期不变,所有公民都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但如果给国家改革和人民利益都带来 损失的制度不能及时修改,就说不过去了。 一个显然的结论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必然约束社会的发展,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干扰新的社会秩序的 顺利完成。公共政策的直接约束或受益的是所有公众,而政策法规制定时,对未来不可知因素预测不可能很充分。 医药如此,其他公共政策也是一个道理。基于此,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有必要对政策的制定者们提个要求:任何公共 政策都必须定期“检修”,三年或五年都行,要看哪些内容需要更新,哪些政策需要废除,到了“检修期”,就通过修订来寻 找有利于群众、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有利于政策与时代同步或超前的理想效果,不至于积压大量的弊端,到了不得不修改或废除 之时,才想起要“集中清理”,这样做的弊显然是大于利的。龚明俊/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