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过水无痕(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0:26 海峡都市报 | ||||||||||
主持人语:3月10日中午11点58分,“畅锦15”号船沿着铁轨平稳地下水,福建省上游造船厂随之结束了一个长达64年的时代。此后,造船厂将远迁福清市江阴工业区,老船厂留下的空地,将融入整个闽江公园。 记录下今天老船厂迁移中的人与事,其实就是记录下这段历史。这些天,坊间记者走访了老船厂的拆迁工地和一些船厂老员工,和他们一起重温闽江边的钢板敲打声和鱼腥味。 【留影·讲述】 曾为援越战争做过贡献 张元秋老人退休近20年了,他是船厂的“元老”。20世纪40年代,张老从福建机电学校毕业之后,就到了先前的下游造船厂(这是后来上游造船厂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作,对于上游造船厂的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 他告诉坊间记者,福建省上游造船厂的前身———上游船舶修造厂是由闽江、平水、下游三公司及公营水运公司所属的四个厂合并组建的,始建于1941年。 1950年,闽江、平水、下游三公司合并成立福建省轮船公司。1953年,闽江、平水、下游、水运四个直属厂正式合并,定名为上游船舶修造厂。 1958年时,开始建铁壳船。在老张退休之前,上游造船厂造的最大的是360吨的军用拖网渔船,在这之前,上游造船厂生产的多是50吨位内河船。 1973年到1974年为援越抗美制造15艘50吨沿海钢质货轮。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生产外海船。90年代后,厂里的业务就少了,厂里开始改制。1998年,上游造船厂改成福建省上游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生产一些钢结构的产品,包括大型不锈钢标志,大型广告灯箱。现在原造船厂搬到福清市江阴工业区,没有船坞,也就没办法生产船只了。 【留影·世家】 一家三代都造船 老林家三代都是造船业科班出身。50多年前,林尔锟老先生,继承了父亲的造船事业,走上了造船之路;30多年后,林老先生的儿子林峰又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事业,也到上游造船厂工作。 当记者找到林尔锟老先生家时,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这几天生病了,躺在床上。 老人72岁了,看上去还很精神,他不认为他们家是造船世家。林尔锟老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在当时的渔轮造船厂(东南造船厂的前身)当工程师,他自己也在耳濡目染后,爱上了造船业。1952年,也是他18岁的那年,父亲带着他到船厂当学徒,他进步得很快。第二年,他从父亲所在的船厂出来,到了现在的上游造船厂,也成了船厂的技术骨干。30年后,老人的儿子初中毕业之后,也到了上游造船厂当上了一名焊工。 1992年,林尔锟老人退休;1998年,上游造船厂改成福建省上游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后,林峰也就不在上游造船厂工作了。提起这些,老人很是伤心,“现在我们全家都从造船业退出了,我们还是希望这次船厂的搬迁能为船厂注入新的活力。” 【留影·名人】 他看着毛主席吃不下饭 上游造船厂的王大俊,那可是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曾在1959年和197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市的各种荣誉称号不计其数,还被称为“跑在时间前面的人”。 1946年,王大俊进入下游轮船公司修造厂当车工,积极开动脑筋改造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难得的是,王大俊一点也不藏私,在工作之余,他还将技术传授给其他厂的同行。 说起王大俊的工作情形,真有点不要命的味道,为了工作他36年没请过假,生病了仍然坚持工作。 1965年,王大俊在国庆节观礼上见到毛主席等一批中央领导,拍照时,他站在毛主席的身后,看着近在咫尺的毛主席,王大俊心里说不出的感动。晚上宴会,王大俊不时地望着毛主席,桌上的美食几乎就没动过筷,但他却觉得肚子很饱,他觉得见毛主席的机会不会很多,不妨先看个够。 1982年5月1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200位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站在第二排的王大俊看到邓小平走过来,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来,当他想把手缩回去时,邓小平马上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这让王大俊激动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