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董建华担任香港特首七年(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8:30 南方周末 | ||||||||
刻苦的长子 “我读的大学不是好学校,成绩又大多是C。”在讲究文凭的香港,特首如此坦率地说起自己的读书生涯,令听到这话的朋友感到惊讶。他的这位朋友告诉本报记者,董建华对自己的评价并不像别人给予的那么高。
董建华早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航运,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父亲让他去美国通用公司去做一个普通职员。“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董浩云当时说。35年后,董建华成为整个世界上最刻苦的官员之一,如果不是最刻苦的一个的话。凭借所持的东方海外集团公司的股票,他每年收益过亿港元,但是在特首任上,年薪不过500万。每天他勤勉工作,有过劳迹象,除了“耍耍太极”之外,别无娱乐。 7年多的特首生涯并非董建华的最艰难的岁月,早在1986年的夏天,他就走过了人生的最低谷。 在1960年代,董建华还仿佛生活在伊甸园中。那一年有一个人被董建华的车撞了,伤得不重,他记得,“车上走下一个公子模样的人,热心地问伤势,把我送到私立医院。”董建华看了这个人3次,给了3万块钱。在当时,这笔钱可谓数目惊人,在跑马地买一层楼还有余。 在董建华请辞特首后,香港媒体纷纷表示,董是一个好人。这个人则说,董建华是“心真的好”。 到了1986年的夏天的那天,董建华早已不能如此潇洒。当日香港大风,挂三号风球,49岁的董建华回到香港机场时已经满心绝望。当时董氏东方海外公司濒临破产边缘,两个弟弟在美国上学,他已经寄不出学费,而当天他赴台湾借款又遭拒绝。在赶去参加最后一次债权人会议之前,他一度决定自戕,在机场打电话给朋友说,“如果我死了,请你照顾我的家人。” 奇迹就在当天发生了,债权人会议令董建华和他家族的事业起死回生。董氏集团最大的债权银行汇丰银行决定提供8亿港元的备用信贷,霍英东随后注资1.2亿美元,帮助董建华重组家族公司债务结构。 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形容说,父亲董浩云是个浪漫的人。船队是董浩云的最爱,就像别人收藏邮票一样,买了就不再卖出去。他曾经买下4艘很有名却根本派不上任何用场的美国船,把这些“海上巨人”停靠在港口里,整艘船的长度比中环的IFC大厦横放还要长。在某种程度上,董浩云还应该说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商人,年轻时他娶了老板的女儿,获得正式涉足航运的机会,在事业的关键时刻又曾请杜月笙做董事长。 与父亲相比,董建华的个性缺少危险,也缺少光彩。香港市民们在过去8年中看到,特首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教养良好,是个孝子,讲究忠义。他对一些政府事务不是很熟悉,对公共政治尤其陌生,但是很有学习精神,做得非常辛苦。特首富有同情心,体恤他人,不像传统的港英公务员那么傲慢,总是面带微笑,不过不是很有趣。 香港人对他的涵养功夫印象深刻,在这个言论自由的社会里,批评者的言辞往往非常过火,但特首从不骂人,也从未公开动怒。即便是在最恼火的时候,董建华也只是摇摇头,叹一口气,“唉!” 在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越火位”事件中,当有人问特首,对于电台影射特区政府有何看法,他不置一词,似乎对种种荒唐说法不屑一顾。 民建联副主席谭耀宗说,董建华是一个不爱辩解的人,有人说他做错了,他也不反驳,甚至代人受过,该他扛的不该他扛的他都承担下来。“因此批评董先生不用付任何成本,他任由别人去说,很多观点就被曲解了。”他说。 中央政府坚定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护了香港人的言论多元开放,而董建华自己的作为尤其体现了这一点。绝大多数香港知识分子,都钦佩特首在这一点上的君子之风———他以自己的行动,捍卫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准则。特首从不动用警察和税务部门去调查他的反对派,即便反对者们曾经担心他这样做。 “历史会有公正的结论” 董建华不喜欢纯粹游戏性的政治话语。他愿意对很多人敞开心扉,包括熟悉的记者。在请辞前一个月,他说,自己做了一份很孤单的工作,会很寂寞。以前他也曾在私下里对朋友说,从来没想过做特首。在2001年之前,他说自己不想竞选第二届。所有这些私下聊天的内容,均与其在公开、正式场合的表述完全一致。 香港回归时,董建华的支持率达到76%,2001年10月11日,董建华的施政报告发表后,根据香港大学公布的民意调查,其个人支持程度由48.4%增加至50.6% 有香港学者认为,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在董建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个“错误模式”(PatternofError),这导致其政策本身虽好,却没能取得最佳效果。他们认为,在一些危机时刻,特区政府本可采取更轻松的方法,在香港范围内化解问题。香港大学经济学副教授肖耿则认为,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要归结于香港社会,他认为,香港社会整体而言缺乏“大脑”,缺乏战略眼光,这使得香港失去了方向感。 在1999年“人大释法”过程中,董建华采取了一种更实际的态度,并最终在法律上获得了合法性。当年1月29日,5名香港终审法院法官裁定,港人在大陆所生子女无须经大陆公安部门审批,即可享有在香港的居留权。据5月6日特区政府公布的评估结果,167万港人在大陆子女至港之各项服务需求,至少要开支7100亿元。一些香港传媒指出,此裁决完全是“香港人在冠冕堂皇的招牌下玩残自己”。 香港基本法规定了香港永久性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的中国籍子女也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却没有列明他们在获得永久居民身份之前所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是否可以成为永久性居民。 1月26日,终审法院5位法官表示,毫不质疑大陆“人大常委会”具有解释基本法及按基本法条文和规定程序行使权力。5月19日,香港立法会在35票赞成、2票反对、19位“民主派”议员离席抗议的情况下,通过支持政府要求人大常委会释法。 在现实与观念产生冲突时,董建华给人以倾向于现实的印象。 “董的个性其实很执拗。如果没有他的坚持,扶贫是不可能写进施政报告里的,当时所有的行政部门都强烈反对,没有人支持。”与董建华有过当面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吕大乐说。 1997年,董建华孤身一人进入港英政府留下的公务员体系,领导这个东西方交汇的特别行政区,其孤独感一再表述,亦从未完全消除。在本港人看来,他是一个上海人,粤语不灵光,不会表演,与香港人熟悉的政治家形象不符。在政治技巧上,他与公务员传统略有出入,同时博得了下属们的好感和疏远。 这位温和而执拗的特首缺少奉为圭臬的座右铭,有受访者表示,对于困难时期的香港的公共政治来说,应该有一个更为强力的领导者来鞭策香港公众。不过,依照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如果一切如1997年之前那样发展,董建华也许是相当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平稳时期,恰好需要“政府向公司学习管理”。 肖耿认为,内地不该低估董建华时代的香港,因为它的综合体系和社会秩序在亚洲依旧是楷模式的。更为主流的民间意见是,董建华的功绩在于,实现了世界上最多元的资本主义城市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融合。 3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他在担任特首这7年当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历史会有公正的结论的,香港同胞也不会忘记。” 在香港特区立法会辩论《回顾行政长官任内之施政》议案时,民建联、自由党、港进联及早餐派等议员均肯定董建华的政绩,当日还担任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在发言中也指出,董建华带领特区政府克服了三大挑战:落实“一国两制”;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并订下香港经济转型的策略;订下教育改革、引进问责制官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检讨等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推动香港社会向前迈进。 “现在评价董先生还太早,无论是指责他或同情他,我们都带着太多的个人情绪。”亚洲电视助理采访主任郑钢英说,“也许要许多年后,等情绪淡定了,我们才有可能真实地理解这个时期、理解这个人。” □本报驻京记者 李海鹏 □本报特派香港记者 余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