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表示未来的工程科技应走绿色制造道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19:09 云南日报 | ||||||||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等大工程的实施,直接带动了我国工程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工程科技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近日出版的《2004科技中国》一书中给出了回答:未来的工程科技应该走绿色制造道路,工程科技的发展要从20世纪单纯追求规模、效益的模式转向“4R”方向,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大幅下降,但在工程科技进步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能源利用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20%。 “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徐匡迪指出,在工程建设中追求“4R”,减少资源使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修复或改造废旧设备,其最终目标是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节约、回收和利用废旧资源,使尚未被充分利用的价值得到开发和使用,产生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程科技的‘4R’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而工业生态园是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矛盾的理想模式。园区内的资源在内部进行循环,建立行业共生、共存的工业生态链,实现无废弃物生产。”徐匡迪进一步以我国钢铁工业为例:大批钢铁企业正在努力开发循环经济的绿色新流程,建立“绿色钢材生命周期体系”,未来的钢铁厂不仅生产钢材,而且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工厂和废弃物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新型钢厂。 徐匡迪指出,中国工程科技界应该在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1世纪的中国工程师应该从单纯追求丰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转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