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会工作是有国界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10:20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主讲人:林静雯(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助理教授)

  近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做青少年和家庭关系的研究,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在国外留学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的。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和国外的同行往往能用正式的英语进行交流,但是在非正式的场合仍然觉得难以融入到他们的圈子,因为我们不具有在共同文化下长起来的默契和共同经验。所以在交流中比语言更深层的是文化。

  回到青少年工作,我们对青少年的关注一直是比较少的,甚至对他们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往往把他们当作单纯的未成年人或成年人看待。同时因为青少年情况比较复杂,几乎是同时具有叛逆性、独立性、活力激情,但又盲目冲动等品格,很容易被社会、文化和历史所构建。比如说一部分青少年有开快车、斗殴的现象,某些媒体和学者将此渲染成为暴风青年,从而把它当成全体青年的标志,甚至会成为折射全体社会的标志。有的青少年长时间连续沉迷于网络和电视,也很容易被夸大为全体问题。

  深入地对青少年进行实际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国际学界的文化认同有关。这种文化的角度可以是对自己的,也可以是对别人的,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顽固。在我们长期对海外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研究中发现,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有一种微妙的心态。作为青少年,他们肩负着多重文化身份。他们同一时间既是本国人又是异国人。不少孩子对我们说:“在中国我经常说自己是外国人,但是在外国人面前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多重的网络人际关系和认同感,在这些孩子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同时不少孩子对家庭都有一种回报的心理,因为出国对于不少工薪阶层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家庭意识对人的隐性控制。这种控制是由家庭的期望和文化价值的培养编织而成的。这在普通的家庭也非常普遍。有不少移民家庭的家长也经常面临这种矛盾:家长们往往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外国人,这样他们能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社会,得到当地人的认同,获得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又希望孩子能保存中国传统价值理念,比如说孝顺、仁慈和浓厚的家族观念。

  尽管关于青少年研究要做许多因素的考虑,但最应该注意的仍然是价值理念的吸收问题,文化视野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类成长发展模式往往认为人是具有一致性的,这让我们在对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应用时会有一些困惑,即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辨和掌握难以界定。但是在社会工作中同样很强调“我们”与“他们”的分别,没有这种分别即没有介入的前提。救援服务可以是无国界的,但是社会工作肯定是有国界的。

  记者杨晓珍实习生谢健据录音整理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