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苦菜花》主人公原型“于得海”在安徽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21:22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苦菜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明天是《苦菜花》主人公原型、安徽省民政厅原副厅长于得水诞辰99周年的日子。于得水之子、艺术大师赖少其的女婿于在海特地从广州赶到合肥,参加在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日英雄于得水铜像揭幕仪式,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于在海是1961年随父亲来合肥的。“父亲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于在海说,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处在什么样的位子上,父亲都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于在海每天上学都要徒步走十几里路,放学回来,父亲都会带于在海兄弟几个去种菜。
“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孩子要求很严,言传身教,从不娇生惯养。”于在海说。

  于得水出身贫苦家庭,10岁便下地种田,其后拜师学武术,一直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打仗看不懂军事地图,全靠脑子记。解放后有一段时间,于得水负责后勤建设,文化水平成了严重制约。他接受组织安排,到南京“上学”,从小学生做起。“到了后来,他就能一个人读书看报了。”来到安徽后,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身为副厅长的于得水养起了猪,并且还一下子养了3头。等猪长大后杀掉,给民政厅的同事们每家送了5斤。“那时候,一年都很少吃到肉。所以,到现在不少人还记得这事儿。”

  解放后,于得水奉党组织指示,回顾自己的革命历程,整理《革命回忆录》。作家冯德英住进他家里,与于的水共同整理。冯德英根据胶东那段革命历史和于得水的经历,创作了小说《苦菜花》、《山菊花》,后又拍成电影电视,轰动全国。作品的问世,让于在海兄弟几个也跟着“光荣”了一把,很多同学、朋友都喊:“他爸爸就是‘于得海’(小说中的名字)!”

  文革开始后,于得水看到很多老革命受到迫害,“发了几句牢骚”,被抓进监狱。1967年2月16日含冤惨死狱中。党中央和周总理对此极为关注,指示追查此案。文革后,万里来到安徽,第一个平反昭雪的就是于得水。

  1979年,于在海的岳父、艺术大师赖少其在于得水追悼大会上写了一首悼诗,“这首诗形象地记录了父亲的一生”:“风狂流拍空,雪白映青松;胸膛似石壁,处处有弹孔。一根稻草绳,道高化作龙;从此骑鲸去,虽死亦鬼雄。”(本报记者 宫礼)

  作者:宫礼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