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的“药理假说”震动世界:记哈医大校长杨宝峰(上) (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12:05 黑龙江日报
他的“药理假说”震动世界:记哈医大校长杨宝峰(上)(图)
杨宝峰(右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本报记者 吴树江 摄

  3月28日,是杨宝峰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证书,还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是搞离子通道和心律失常研究的,感谢你、祝贺你!”

  此时,杨宝峰激动不已:“全国亿万人民爱戴的总书记,竟然记得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课题内容……”

  这一天,杨宝峰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课题,荣获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奖项一等奖六年空缺),成为全国2004年生命科学领域最高的两个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之一。此项成果,也是我省在自然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为我省历史上获得此类奖项的最高奖。敢为人先创新学说

  北京时间3月30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

  刚刚参加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杨宝峰,风尘仆仆地飞到了这里。面对世界顶级的药学专家,他做了“离子通道最佳靶点研究”专题报告。流利标准的英语、精细准确的分析,深深地吸引着专家们,精彩之处,掌声不息。专家们对杨宝峰的研究进程十分关注,连续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报告结束,专家们意犹未尽。该校药理学主任竖起大拇指:“没想到中国的药理研究竟有如此高的水平。”一位华裔学者兴奋地和杨宝峰热烈拥抱:“你为中国人争了光!”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研究,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该领域是世界医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上临床中最常见和最多发的疾病,其死亡率在疾病死亡率中最高,号称人类疾病中的“第一杀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心律失常。美国流行病学学者的研究发现:75%的心力衰竭病人合并有心律失常,其中50%心力衰竭者死于心律失常。但是,目前国际上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存在疗效不佳、对患者生存率改善作用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杨宝峰敢为人先,以一个科学家特有的前瞻性大胆假说,从当时并不被学术界认可的离子通道研究入手,创立(或建立)了离子通道药理学说,此次获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从理论上破解了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的难题,在临床实践中打开了又一条提高心血管病人生存率的通道。把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改善人类生存的医疗环境做出了贡献。

  这一成果,不仅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影响、使人们拥有一个源头创新性科研发展方向、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更表明中国抗心律失常及离子通道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杨宝峰的专著《离子通道药理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学说还被编入国家研究生、七年制及五年制《药理学》本科统编教材。“在中国的土地上干事”

  儒雅、朴实的杨宝峰告诉记者,早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就将目标锁定在“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因为他觉得,中国在基础医学特别是在药理研究上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在他这一代人手中,必须缩小。

  1976年,19岁的杨宝峰由于在知青中表现出众,被推荐上大学,就读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取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学位。1988年,他又获取了同济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2月,杨宝峰被日本筑波研究所接受为博士后研究员。

  在众多的科研课题中,杨宝峰选择了对治疗心脏病药物的研究。在日本两年半期间,杨宝峰争分夺秒地工作,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实验技巧,得到了导师的赞赏,并强烈地要求他留下来。但杨宝峰微笑着摇头:“国家把我培养成才不容易,我要用我所学回报祖国。”学业完成后,杨宝峰毅然登上回国的班机,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哈尔滨医科大学。

  1995年,杨宝峰作为访问学者赴加拿大工作。在那里,他提出的心房扑动产生机制的新学说,再次得到国外专家的认可。导师热诚地挽留他,杨宝峰依旧摇头。为此,导师一个星期没有理他。

  回国后,他的研究方向更加具体:“必须让中国在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现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靶点。”杨宝峰开始了一次次向新的研究高峰进军。

  科学无国界,发达国家前沿的信息、高水平的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更有利于成就一个学者。作为学者,杨宝峰却三番五次地从国外回到祖国,是什么支撑了他这份执著呢?了解杨宝峰的人都知道,《把根留住》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他说:“这首歌叮咛我:中国人就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干事。”

  此前,两年下乡当农民的经历,让他感知了农民求医问药的艰辛,更体味了他们对他父兄般的关爱,是他们将他培养成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那时,在他心中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回报关爱我的人、关爱我能关爱的人。”

  所有这些,自然地成了他执著在祖国干事业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让他无悔地耗去了半生的精力。“永不止息”创诸多首次

  “永不止息”(CONTINUE),是杨宝峰加拿大导师送给他的绰号,同时也是对他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和善于挑战性格的最准确评价。

  ———首次于国内外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最佳靶点学说,该靶点的强弱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而调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的靶点为最佳靶点。

  ———首次揭示心脏M3受体和钾通道的关系,胆碱是二者关系的调质。

  ———首次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较弱的原因是对心律失常产生的最佳靶点作用弱。

  ———首次发现中药苦参碱、青蒿素、心律齐片、7 溴化乙氧苯四氢巴马汀(EBP)、小檗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首次发现了中药效能、效价较西药低的原因,使中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诸多的首次,不仅体现了杨宝峰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华,更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成功的科学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离开工作室的时候,往往整幢大楼只剩下他自己。有一天,管理员拿着出勤卡,找到他的导师:“你的学生杨,一天也没正常休息过。”

  1992年回国之初,哈医大的科研条件与国外天壤之别:设备落后、人才匮乏。实验室里,连最基本的试剂都供应不上,有时甚至要等上一二年,实验常常在无奈中被迫中断。同时,科研过程本身就漫长而枯燥。就拿记录电流来说,哈医大当时的条件非常差,记录过程中不是电极有问题,就是实验台不稳。进口实验台太昂贵,自己做的又不过关,最后他们不得不搬来防震专家助阵。当时,从设计到第一个电流记录成功,他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提起那一段的艰辛,杨宝峰说:“它不仅是对科研人员毅力和耐力的挑战,更是对一个人意志的磨练。”

  为了加快科研速度,19951996年,杨宝峰带着当时在国内无法进行的实验来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那时,杨宝峰就已深刻地感到:仅依靠国外实验室,必然掣肘课题研究;要使科研顺利进行,必须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自己的科研团队。

  他把自己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积攒下来的钱,全部买了仪器和设备。因此,哈医大在国内较早地引进了膜片钳、基因钳等国际上先进的实验设备,建起了膜片钳、基因钳实验室。

  杨宝峰说:“现在的鲜花和掌声,都不足以道尽成果背后研究者的艰辛!”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哈医大在离子通道领域的实验室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已经形成,骨干力量都是“海归”。

  (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小月 赵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