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新高度有望8月公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02:36 舜网-济南日报 | ||||||||||||
2005年5月22日11时50分,珠穆朗玛峰峰顶。珠峰高程测量登顶队员将红色的测量觇标牢牢地竖立在地球之巅。10分钟后,第一组关于珠峰高度的数据开始向珠峰大本营汇集。 22日上午,新华社记者为此连线专家学者,从不同侧面解读这次珠峰复测和相关科考活动的意义。
新华社记者: 观测将持续48小时 时间:11时50分。地点:珠峰大本营。 连线人物:张景勇(新华社记者,随2005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报道) 红色觇标成功竖立在珠峰顶上的那一刻,珠峰大本营一片欢腾。 当期盼已久的觇标出现在珠峰脚下6个交会测量点的经纬仪镜头里时,对讲机传出了测量总指挥的命令:峰顶交会测量开始。多台测量仪器随即开启,六点联动,数据不断录入系统。按计划,这一观测将持续48小时。 现场总指挥张燕平激动地说,由于天气恶劣一再推迟的峰顶测量终于成功进行,这标志着测量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下一阶段,他们将全力以赴进行精确计算和分析,有望8月向全世界宣布珠峰新高程。 中国极地测绘之父: 重测珠峰是光荣的壮举 时间:11时30分。地点:武汉。 连线人物:鄂栋臣(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测量方案设计者,从事极地测绘工作21年,8次前往南北极) 人类从来没有直接丈量过珠峰。测量珠峰就像“目视”人的身高,角度不同,感觉到的身高也不一样。因此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插上觇标,从6个方向进行交会测量,得到的数据才更准确。 珠峰峰顶的“雪帽”有多厚,也是个有趣的科学问题,所以这次带了测厚的冰雷达。“雪帽”厚度不一样,珠峰的高度也不一样,因此这次测量要把“雪帽”去掉。 地球“身高”到底是多少?这次测量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研究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新起点。若干年后再测,对比前后数据,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喜马拉雅地壳运动速率。 南极冰盖队队长: 将为破解地球奥秘提供有益启示 时间:11时40分。地点:上海。 连线人物:李院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极冰盖队队长) 前不久,南极冰盖科考队到达了南极最高点,但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开着车去的,技术的成分更多一些。但珠峰登顶就不一样了,全靠人自身的能力,非常不容易。同样是极地工作者,我对他们非常钦佩。 青藏高原仍在继续隆升,重测对判定其隆起的速度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这将对破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今年将在珠峰大本营建设无人值守的气象站意义重大,因为这些地方受周围地区的影响少,数据能够反映气候变化的平均状态,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以前因气候的原因,发生了很多山难。珠峰气象站的设立,对准确预报珠峰天气,最大程度地保护登山队员,也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李斌 邹声文 张宗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