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珠峰“决战”地球之巅——亲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0:17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 ||||||||||||
新华社记者 张景勇 边巴次仁 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时零8分,将在世界测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将为这一刻而感到自豪。 艰辛的“爬升”——挑战充满测量全过程
引起广泛关注的珠峰高程测量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在这骄人成绩的背后,却是测量人员一步一步向地球之巅“爬升”的艰辛,这些并不为外人所知晓。 登顶测量是这次测量工作的重头戏,然而这需要看“老天眼色”,气候条件对登顶有直接影响。可珠峰地区近期大风、降雪时断时续。到了5月,珠峰地区风雪还如此密集,近年来少见。在这里进行气象观测的中科院气象专家说:“今年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大年’。” 正是由于天气状况恶劣,人们期待已久的登顶测量一再推迟,已从最初计划的5月5日,推迟至10日、18日,最后在22日登顶成功。 测量队员张江齐回忆起在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所经历的生死考验,现在仍心有余悸:“当时不敢闭眼,生怕从此再也不能睁开;尽管嗓子疼得要命,但还是使劲咳嗽,怕一停下来再也不能呼吸。”由于连日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张江齐出现了身体不适,到5月5日嗓子完全嘶哑、不能发声,张江齐把能找到的与治疗上呼吸道疾病有关的药物全部吃下去。结果不仅没好转,反而出现严重药物反应,“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自己要完了……” 为维修突然出现故障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年轻工程师孙占义从北京到珠峰大本营就走了三趟。为赶时间,他带着修好的设备从北京飞到拉萨后,下午就乘车赶往珠峰大本营,可车灯被“搓板路”全部颠坏,孙占义只好用手电筒当作车灯为司机照路,在大山里走了6个小时,凌晨3点才到达日喀则;一大早又起床赶路,夜里11点终于到达大本营。 “8848.13”会被改写吗?——先进技术保障测量的高精度 “精度是测绘的生命。”测绘人员深知此话的深刻内涵,精度的提高不能靠吃苦,必须有精湛的技术。 对于30年后对珠峰的再次测量,人们不免要问:8848.13米的地球“身高”是否会改变? 虽然目前谁也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此次测量采用的先进技术可以使测量精度有所提高,以满足人们期盼的目光。 测量珠峰高程,首要问题是确定珠峰海拔高程起算点。我国是以青岛验潮站的黄海海水面为海拔零起始点(水准原点),因为测绘人员已取得西藏拉孜县相对青岛水准原点的精确高程,测量队只需要从拉孜起测。前半程仍采用传统而精确的水准测量法,每隔几十米竖立一个标杆,通过水准仪测出高差,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就可得出准确数字。这样一直传递到珠峰脚下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 第二,这次测量采用传统测量与GPS测量两种方法,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称之为“双保险”,目的是确保测量精度的提高。传统测量方法,就是把高程引到珠峰脚下的6个峰顶交会测量点,通过在峰顶竖立的测量觇标,运用“勾股定理”的基本原理,推算出峰顶相对于交会测量点的高程差。最后,通过进行重力、大气等多方面的改正计算,确定珠峰精确高程。我国1975年测量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GPS测量,则是将GPS测量设备带至峰顶直接获取数据,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取得珠峰精确高程。 不断变化的珠峰峰顶雪深一直是困扰珠峰高程的一大难题,准确测量雪深,也是提高测量精度的重要突破口。1975年是靠登山队员向雪中插杆量取冰雪深度,容易因力气、角度等原因产生误差。今年我国首次携带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测量,更趋科学性、合理性。 (据新华社珠峰大本营5月22日电)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宋建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