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乡村八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02:11 京华时报

  作者: 来源:新 闻温总理嘉许清华学子《乡村八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今年春节前用8天时间深入太行山区实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份名为《乡村八记》的4万字调查报告。《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把这篇调查寄给了温家宝总理。4月28日,温总理亲笔给范敬宜复信,对李强同学的农村调查给予很高评价和热情鼓励。

  据6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温家宝总理在信中说:“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直评教育应关注三农问题

  半个多世纪前,一个名叫费孝通的年轻学生来到太湖东岸江村作实地调查,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奠定了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关注农民,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承续。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业和农民问题。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强烈的政策指向。可惜的是,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青年学子,他们的课堂里没有“三农”,他们的视野里没有“三农”,高考指挥棒的舞动与“三农”无关。

  跳出“农门”的李强虽写出了尚显稚嫩的《乡村八记》,但仍认为对农村了解很不够。我们身边更多挣扎在升学重压下的孩子们,恐怕仍是没有机会、或无从下手写出《乡村八记》。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被套上应试教育的枷锁,漫长的学习教育考试似乎与农村生活场景毫无关联。课堂与生活、学习与社会的割裂,使得孩子们对农业这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古老产业产生了陌生感,对农民这个最庞大的社会群体产生了隔离感。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怪象———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央、国家机关招录公务员考试中,申论“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这道题难倒不少考生。

  多数考生之所以对“三农”问题漠然无知,关键在于他们的人生课本里缺少了“三农”内容,在于他们在紧张的应试日程中难以抽出足够时间,真正走进农村广阔天地和农民中间,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学所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聚合为高质量的思考和追问。摘编自《潇湘晨报》6月18日文/张培元辨析仅仅8天的调查意味什么

  作者在写作《乡村八记》之前进行的调查不过8天。8天时间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李强调查了解到的农村情况,远远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年向朱镕基总理写信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的很危险”的李昌平,在农村工作近18年时间,经历了人民公社以来的农村改革全过程。显然,比起他来,李强对农村的调查可以说还相当肤浅。

  其次,意味着当前某些地方的农村依然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境地。作为一个大学生,李强仅仅花了8天时间就发现了当地农村的许多问题,包括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等事实。这说明,当前某些地方农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浮在了表面,很容易就被发现。

  再次,意味着当前农村需要更多更持久的关心和支持。诚然,李强的报告被总理批阅,帮助农民传递了心声。但是,广大农民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代言人,来反映他们的疾苦。更重要的是,李强在报告中揭示,农民的教育负担很重、投入很多,很多农民不惜一切代价供子女读书。可是,当代大学生们又有多少会在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显然,正因为农村落后,所以农村更需要有知识和智力的支持。

  由此笔者想到了现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吴奇修,这个北京大学毕业生,当年就是选择到农村去当一名村官,带领一个偏僻的小村农民脱贫致富。我们更需要吴奇修这样直接服务农村的北大毕业生。摘编自《潇湘晨报》6月18日文/邓清波纵论从李强想到“足不出沪”

  “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爱”,是责任心之源,这话说到了点儿上。李强为什么显得稀罕,是因为在这个年龄的孩子,鲜有人肯担着这份沉重的心思,并且踏踏实实沉入中国的最底层去了解和感受。

  上海、北京、广州一些大城市的高考中,外地高校的招生频频碰壁,因为大城市的考生及家长视赴外地求学为畏途。在上海,有人戏称这是“足不出沪”。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只有知与行的结合,一个人的学养和思考才有厚度,才可能拥有更强劲的竞争力。据了解,上海考生的家长,就是考虑到“外地人都抢着来上海,我们怎能轻易出去”。看来,类似李强这样来自“小地方”的年轻人,已经对上海的孩子及其家长形成了威胁。但是,消极地守在家门口,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一个从外地来的年轻人,赤手空拳在上海打天下,和一个从未离开过上海、生活在家庭羽翼下的上海小囡相比,其生存能力孰优孰劣,不问可知。

  现在的家长,很善于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但也要学会算大账。在孩子的成长中,付出一些冒险的、吃苦的精神成本,肯定会得到补偿,而且会是加倍的。这补偿,除了增强职场上的竞争实力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如同一位敢闯“江湖”的沪籍考生所说:“我在湖南大学读了四年书,我了解了内地,认识了许多不同地方的人。我对我们国家的认识,比起上海的同龄人来说,更深刻,更彻底!”

  拿这位考生的话,与温总理的话结合起来,我们看到了一种不谋而合的理想主义精神。

  深入内地,深入底层,去了解国情,进而更好地为祖国服务,这是李强的选择,也是一些勇敢的大城市考生的选择。在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过更舒适的生活。但是,物质丰富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应该更炫目,更值得作为精神生活的第一目标去孜孜以求。摘编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6月17日文/李泓冰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