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路,开始的故事(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9:40 汉网 | |||||||||||||||||||
生活在街道 一个人的气质,往往表现在他的衣着、谈吐和行为上。而一个城市的气质,人们多半是通过它的街道体味和感知到的。 宽阔的、狭窄的、时尚的、古老的……无数条街道纵横,组成了大武汉多元的性格,它们让我们的城市变得灵性而温暖。 街道是变化着的,无论老街还是新路,每天都在悄然改变着容颜,街东头新开了一家美食店,街西头张阿姨家生了个漂亮丫头……就这样,文化慢慢在积淀,生活不断在刷新。 街道是延伸着的,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着街坊们的精神深处。所以,每天总有新的故事在街道上演,总有新的景观吸引街坊们的眼球。 这些,都是《新生活》从今天开始打算告诉你的。今天,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一元路开始,听我们讲讲武汉那一条条街道的传奇吧。
美食推荐:四川鲜鱼馆 这是一家川菜馆,主要是做酸菜鱼,当然它的川菜味道也不错。菜价比较便宜,强烈推荐你喝酸菜鱼里的汤。就餐环境干净程度一般,服务态度不错。 店铺推荐:“罗密欧” 一家叫“罗密欧”的服装店开了很多年,最开始的时候是武汉市最早的精品店之一,后来改成服装店,经营各种高档服装,价格一度高得让人不敢进门,最近几年,也开始放下身价。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小文具店、礼品店、食品店。 单位:武汉市卫生局 位于一元路2号,曾经的西门子洋行,建于1896年; 武汉市档案局(馆) 位于一元路5号,是曾经的江汉关监督公署,建于1905年。 传奇:坤厚里演义 提起中山大道六合路口的和记蛋厂,老一辈武汉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而到了今天,曾红遍江城的和记蛋厂,只留下一面“坤厚里”的纪念牌,作为它历史的见证。其实,英商汉口和记洋行才是和记蛋厂的真正牌名,冰蛋是这家洋行最主要的产品。1902年8月28日,和记洋行在汉口开业,厂址设在六合路。初来武汉时,其主要业务是收购鸡鸭,因鸡鸭死亡率高,业务并不顺利。后来,洋行提拔工头杨坤山、黄厚卿为正副买办,业务才日渐发展。在杨坤山等人的努力下,和记洋行真是“财源茂盛达三江”。从1903年起,和记洋行在六合路口购买了1546公顷基地扩建厂房。正副买办杨坤山、黄厚卿也在中山大道一元路与一元小路之间合资建造了一个里弄,用杨坤山的“坤”和黄厚卿的“厚”命名,定名坤厚里。 讲述: 40岁的张阿姨住在一元路13号,从1986年结婚到现在,她在这条路上住了19年,她所住的这幢房子有50年的历史了,1983年,这幢房子在原来3层的基础上加到了5层。张阿姨说,她的同事都挺羡慕她住在一元路的,买东西方便,孩子读书方便(附近有武汉市著名的一元路小学与武汉市第十六中学和武汉市实验学校两所市级重点中学),看病方便(武汉市中医院),甚至看电影都方便(以前有武汉电影院和解放电影院),而她自己觉得最好的是,这条路比其他地方都要干净,即使是夏天,也没什么蚊子苍蝇。 张阿姨的女儿今年都高中毕业了,在她看来,近20年的时间,这条路的改变不大,对她而言,最大最好的变化就是门前的路刷黑了,窗前的梧桐不飞毛球了。 不久之后,张阿姨一家就要搬离这条住了19年的街道了,说起来还真有些舍不得,她73岁的婆婆甚至都不愿意离开这里。老朋友,老街坊都在这里,年纪大了,不愿意为了更大房子而放弃这个熟悉的环境。 张阿姨家的楼下就是武汉市第十六中学,每天黄昏,她都会看见放学的少男少女的张扬青春,十多年的光阴改变了那些阳光少年的容颜,可这条路,依然每天都是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