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皇终战诏书严重歪曲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2:14 东南快报

  

天皇终战诏书严重歪曲历史

  ■裕仁天皇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是耶?非耶?如果是,日本战后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让人不理解的行为:把“侵略”说成“进入”,把“战犯”
奉为“神明”……为什么日本的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200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60周年。战后每年的8月15日,日本的广播、电视都要播送“玉音放送”———即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终战诏书》的录音。

  从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开始,对它进行一系列解读,围绕战后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揭示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秘密。给我们的警告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清算,军国主义的阴魂还在日本列岛上飘荡。

  只字不提“投降”

  日本学者千本秀树在《天皇制的侵略责任与战后责任》一书中说:《终战诏书》不存在战败认识。

  若细读天皇的《终战诏书》及其政府声明,从无“投降”二字,更谈不上“无条件”,而且不存在战败认识。1945年8月,天皇致盟军的回复中明确表示,接受的《波茨坦公告》是以“不改变天皇统治大权”为前提的。《终战诏书》尽管明确表示发布《波茨坦宣言》的是美英中苏四国,但战争的期限则被限定为“四年”。因为裕仁认为“大东亚战争”是向美英发出宣战布告以后的战争。对中国所进行的侵略战争,似乎就根本没存在过,一概不予理会。

  阿巴斯通讯社东京分社社长罗贝尔·盖兰对《终战诏书》做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终战诏书》一次都未曾提到过战败这个字眼,当然也没有使用过投降的说法。由日本自民党为纪念《终战诏书》播送50周年而出版的《大东亚战争之总结》一书就宣称:大东亚战争不是侵略战争,而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出笼,编撰了旨在篡改侵略历史的教科书,而这部教科书竟然通过了日本官方的审查。

  美国种下的历史恶果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说:日本投降实际是天皇与美国的交易,虽放弃抵抗却保留了原有政权。

  1945年8月30日,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名义进驻日本。占领初期,麦克阿瑟为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促使日本最终建立一个和平的责任的政府,曾制定并实施了包括解除武装、惩办战犯等一整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其中,天皇制问题与战争、军备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对付社会主义的苏联,美国迅速将对日政策由惩罚改为扶植,不但重新释放和武装战犯,而且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日本的战时政治体制和统治机构。结果,那些被盟军释放的高级战犯又重新在政界、财界和舆论界活跃起来。担任过东条英机内阁商工大臣的甲级战犯岸信介,1957年顺利当上了日本首相。甲级战犯重光葵,1952年任改进党总裁,以后出任外务大臣和副首相等要职,日本学者称他们为“战犯政治家”。

  军国主义越走越远

  今年5月4日,日本知识界“九条会”的领导人大江健三郎对日本军国主义倾向表示担忧。这种倾向体现在日本试图修改《宪法》及首相小泉纯一郎经常参拜存有争议的靖国神社上。大江说这种倾向现已扩大,而且越来越强烈,但我们抵制这种倾向的时间却是有限的。

  2001年1月,小泉纯一郎不顾国内70%的舆论反对,强行向伊拉克派遣了“自卫队”。而过去,“自卫队”向海外派兵一向被历届自民党内阁视为违宪行为。但是这个规矩却被身为自民党与公民党联合政权的小泉内阁给践踏了,它意味着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宣布“放弃”的“交战权”被行使。

  小泉自2001年4月上台以来,已经连续4次参拜靖国神社。小泉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局的一位官员指出:小泉是在兜售“自己是可以向中国说‘不’的政治家”。

  美国的沉默与纵容:

  问泉哪得“浑”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2005年6月22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寻求无罪判决的日本战争纪念堂》一文中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靖国神社问题和甲级战犯的判决问题上一直保持沉默。虽然美国官员对日本将靖国神社比作阿林顿国家公墓感到不满,但美国官员往往为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或是故意保持沉默。原因是冷战也许已经结束,但中国的崛起使美国感到不安,就像20世纪40年代共产主义的兴起一样。正如2005年6月22日《纽约时报》所说:现在对美国来说,最好是出现一个强大而且重新实现军事化的日本,而不管日本人在靖国神社问题或是战犯问题上说些什么。

  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美国的霸权思维互融,形成了当前冲击日本对外关系的一股浊流。改善中日关系的关键在于日本政府能否从日中友好的大局出发,认真履行自己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作出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从政治上化浊为清,推动两国关系走向光明的前景。

  □新闻分析

  “八十年代后”对日本爱恨交加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年。历史未被尘封,世界已然改变。与看着抗战题材影片长大的前辈相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更多地是在日本偶像片、漫画和电子产品中成长。今天,个性更为鲜明的“八十年代后”是如何看待那段历史和我们这个奇怪邻国的呢?

  如何看待抗日战争

  在这个问题上,“八十年代后”与前辈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使日本无力进攻前苏联和扩大对东南亚的侵略。

  对日本的爱与恨

  “八十年代后”对日的爱与恨从何而来?现实提供了太多喜欢或讨厌日本的原因。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再加上现在日本政治上的一些不友好举动,如靖国神社问题和东海问题,就构成了广大80年代出生的学生对日反感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他们又往往会对日本的技术、电子产品及流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对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学生大体上有三种看法:讨厌日本、喜欢日本、爱恨交加下的矛盾心理。

  爱恨不能盲目

  归根到底,反日还是因为中日的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和东海之争,更多是领土资源的争夺,是现世的两国利益之争;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完全是日本右翼势力在搞鬼。因此反日其实该是反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

  喜欢日本的人大多从喜欢日本文化开始,一些人是因为日本先进的科技与技术。但他们对日本的接触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其了解也不过来自一些日剧和媒体的报道。

  但日剧和漫画中描绘的日本可能与现实还有很大距离。“日剧中反映的日本是不真实的,它只展示了日本好的一面。”北外日语系刘志诚说道。

  正视日本

  如果80年代的学生对日本的认识有偏差的话,也许媒体的责任首当其冲。这次网上调查显示,57.84%的人认为媒体报道是决定自己对日本认识的首要因素。

  如果主流媒体不能够培养一种有利于解决中日问题,有利于中国长远国家利益的对日态度,那么青年人公开表达激烈的对日情绪,这就会变成害国而不是爱国。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