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国学大师”的名号不能随便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7:44 大众网-齐鲁晚报

  近日,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媒体的报道称季先生为“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以为是恰当的。因此想到了前几年从北大听来的一则笑话:你知道,现在印度归咱们中国了!要不,专门研究印度学的季老怎么成了“国学”大师呀?这多少反映了“国学”的名称被滥用而产生的尴尬。

  这不是说季羡林先生不懂国学,或者说他不具备国学的根底,但一个人的研究领域和
学术贡献总会有所侧重,有主次之别,不会面面俱到,更不能都达到巅峰。像季先生留学德国十年,学的是梵文,研究的重点是古代印度,运用的是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在北大长期担任东语系主任,教学和研究也都是以梵文、中亚古语文和相关领域为主的,他的主要学术成果是印度古代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研究,近年有影响的著作是《糖史》。

  尽管对“国学”的确切涵义目前还没有取得共识,如创办国学院的大学校长对“国学”的解释就强调要采用现代研究方法,但“国学”的基本领域应该是中国传统的学问,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譬如“古籍”,一般不包括清朝以后的作品,至多扩大到跨时代人物用文言撰写的论著。并非所有的人文学科都能归入“国学”,如白话文、现代文学、现当代史、世界史、西方哲学等都不属“国学”。大多数社会科学也已超出“国学”的范围,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相关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学者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如果不是另有所图,难道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吗?当然,如果本人已经丧失了辨别和纠正的能力,只能听凭他人或媒体摆布时,任何高雅圣洁的桂冠都已毫无意义,只能看成强加的谥号了。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8月14日《新京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