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撤:芦荡保存火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 |||||||||
“江抗”在东进的四个月里,连打十多个胜仗,让国民党顽固派慌张起来,国民党第三战区公然下令,要“江抗”西撤。为了顾全大局,“江抗”转而西进,留下了当时的团政治部主任刘飞带领的36名伤病员,右腿髌骨受伤的吴志勤也留了下来。吴志勤—— 那是1939年的初秋,36名伤病员在十多名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悄悄地告别大部队,乘着小渔船进入阳澄湖西的芦苇荡里。利用一眼望不到边的青青的芦苇,躲避日伪军的追捕
当时的中共常熟县委的地下党、抗日群众与伤病员们“约法三章”:不能生烟火、不能唱歌、不能出港汊。小小的渔船,既是医疗室、也是“交通艇”,还是伤病员们的家。如果没有敌情,“芦荡医院”就悄悄来到横泾、张家浜、董家浜一带,住上半天、一天的,补充点给养。当时,阳澄湖边,并没有“沙家浜”这个地名。 这个“芦荡医院”的院长是林震,指导员是叶森、医务主任叫张贤,还有十多名从上海红十字会、同仁医院来参军的医生、护士,他们与伤病员同生死、共命运,真是白求恩式的战士。 “江抗”西撤后,常熟地区处于日、伪、顽和当地土匪恶霸的四面包围之下,环境极为艰苦。虽然常熟地下党想尽一切办法接济“芦荡医院”,但由于鬼子“封湖”,因此没药治并没饭果腹是经常的事。为了与鬼子斗争,我们在芦苇荡的湖汊里钉上木桩,让鬼子的汽艇进不来。鬼子在湖里搜寻我们时,只能在芦苇荡外往里面瞎打枪打炮。 没有药品,我们的医生就自己制药。他们自己采集中草药,用猪油调药膏后敷在我们的伤口上。没有饭吃,我们就拔芦根吃,又甜又爽口。我们中有一位老赵,是土生土长的阳澄湖人,一天,他跳下湖,一下子抓上来几十只肥美的大闸蟹。我们中有来自福建等地的伤病员,他们不知道怎么吃大闸蟹。老赵就教他们,讲得大家口水直流,但由于不能点火煮,只好把这些营养丰富的大闸蟹重新扔进了湖里,我们约定:打败了鬼子再好好吃一顿大闸蟹! 要说谁是沙家浜的阿庆嫂,那还真不好说,因为当时常熟一带有不少茶馆是我们的联络点。董家浜的“东来”茶馆,就是我们的交通站,但茶馆的老板不是女的,是一位男同志。而“沙奶奶”、“阿庆嫂”这样的人物,是艺术家提炼出来的,生活中的沙奶奶、阿庆嫂可以说是成千上万。 1939年11月初,我们的伤势渐好了。组织上也决定以我们36个伤病员为核心,组建一支新的“江抗”。我们通过各种关系搞到了一批枪支,“新江抗”在常熟东塘墅成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