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铁站能否设自行车停车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8:25 南京晨报

  地铁1号线的如期运营给南京市民带来了无限惊喜和方便,但是很多市民从家到地铁站的一段路往往比较远,如果先骑自行车再转地铁,就需要找个停自行车的地方。为此,有市民提出,能不能在地铁站设自行车停车场。

  交通专家赞同车站设车棚市民徐先生家住中华门附近,在广州路上班,从家走到中华门地铁站要10多分钟。在等车的空当,徐先生与记者闲聊说:“我觉得地铁站应该给自行车
留个停车的地方,我从家走到车站需要10来分钟,如果可以骑自行车来车站换乘地铁那就更方便了。”与徐先生有着同样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许多交通专家也提出,“自行车是最方便的代步工具,地铁站周围应当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地”。

  还有一些专家提出,地铁站口至少要预留5米宽的人行道,配置自行车棚,城外的地铁出口配置机动车停车场,这样才做到“无缝换乘”,使客流就像一滴水落地后快速蒸发一样。地铁站点停车有点紧张那么地铁1号线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呢,记者对沿线十几个站点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调查,许多出站口占用了人行道,人行道过窄,未设专用自行车棚。安德门站设立在雨花西路、宁丹路和小行里这3条交通要道的交界点,没有任何的社会停车场。据业内人士预测,地铁开通以后,此处的机动车停车位的需求量将在100多个。迈皋桥站点的情况和安德门差不多。位于中山南路高架旁边的中华门站,在高架下面有一块空地可以作为非机动车停车点,但最多能停放500辆左右。据保守预测,缺口至少有600个左右,双休日的缺口至少有1000个。而新街口站,目前周围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有5000个,只能满足平时的需求。三山街、珠江路、新模范马路等站都是如此。城市配套建设还有待完善地铁站没有给自行车配备停车场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南京市交通规划所副所长何宁博士曾表示,地铁1号线运行的中山路、中央路中轴线,相对狭窄拥挤,在过去见缝插针的城市建设中,重开发、轻配套导致地铁站口周边用地相当紧张。主城有限的用地将为实现“无缝换乘”带来很大难度,在规划中,一些自行车停靠问题就只能依托周边现有条件进行整合。如果要做大的动作,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牵头,综合解决土地资源、交通资源的利用。据他介绍,“无缝换乘”是一种服务方式,而这种服务也是分级别对待的。对于那些车站周围住宅区密布的站点,要多考虑自行车停车场的规划设置。记者高利平

  地铁1号线昨通过安全评估

  专家们一致认为地铁1号线安全可靠,具备9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各项要求

  晨报讯(通讯员地铁宣记者高利平)南京地铁1号线模拟运营3天来,共运送旅客26万人次。记者昨日从南京地铁指挥部获悉,模拟运营期间,中国交通协会城轨交通委员会汪松滋高工、广州地铁王永生高工及上海地铁裘哲雷总工等7位国内地铁界资深专家,对南京地铁1号线系统安全可靠性进行了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地铁1号线安全可靠,具备9月1日开通试运营的各项要求。

  据此次评估专家组有关负责人介绍,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估是通过模拟真实状况运营,以检验列车行车系统和车站设备系统,并考核控制中心运营指挥体系的协调控制能力和小行基地的维修保障应急能力,同时综合检验地铁设备和系统是否可靠、安全运行是否达到南京地铁1号线所设定的各类运营指标,是地铁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前必须核定的重要一关。

  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估主要测试指标有行车系统、车站系统和乘车环境三个方面。记者在行车系统测试记录上发现,在90分钟内从车辆基地开出6列列车,列车在地铁全线间隔平均分布。这主要验证了列车司机、车辆基地调度员及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在限时发车要求下的应对及协调能力,以应付早晚高峰客流需要。另外,测试的1天内超过15分钟的延误事故不超过1次、2到15分钟的延误事故不超过8次、列车开行兑现率达到95%以上的3项指标均合格。在乘车环境测试中,列车在运行时的颠簸、噪音、冷气、加速、刹车等指标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车厢广播音质、音量适当,显示屏显示的报站信息正确。

  南京地铁1号线从5月15日开始,进行了假日观光运营、模拟试运营、系统可靠性测试等,为9月1日的试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为了持续安全地运营,专家组提出如下建议:继续完善设备调试和安全认证工作;继续加强运营人员的培训和实践锻炼,以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来源:南京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