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访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5:07 外滩画报

  以个人的方式穿越时代和历史——访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

  这是1977年,茅盾先生听说故乡乌镇古迹“昭明太子读书处”(即昭明书院)在“文革”后大难不毁时写的诗句 。2005年7月26日晚,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

  7月不是乌镇旅游的黄金期,但获奖作家和评论家以及媒体代表300多人的到来,为这座江南古镇平添了不少文化 意蕴。

  外滩实习记者亚宁报道

  2005年是中国文学的大奖之年。先有4月份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后有6月份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和首届 赵树理文学奖的评选,尔后,就是此次在乌镇的有着中国文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颁奖活动期间,还 举行了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研讨会。

  《外滩画报》记者全程参加了这次文坛盛事并采访了与会的获奖作家。

  “越老越不宽恕”的张洁

  我始终认为人类之间是无法沟通的。

  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家报纸骂我,而且每期都骂,后来突然有一天不骂了,我就给报社打了电话,问,怎么不骂了呀?

  我是一个很硬的人,不柔软……那个细节很美很好,但我写不出,我想是不是性格的原因,我很感动但是写不出来。

  谈文学是很困难的事……我不是演员,我不喜欢八卦,我对文学怀有敬意,不想亵渎。

  张洁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的种种传言,使记者对张洁的采访有点望而却步的感觉。而事实上,和张洁的谈话会让你 很轻松,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她会在谈话间爽朗地笑出声来,那笑声很难让你把被认为是“不近人情”的张洁联系在一起 ,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被称为女性主义作家的张洁扯上关系,也很难让人相信这是69岁的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张洁。

  从颁奖地乌镇到下榻地桐乡要半小时的路程,当张洁和一个来自大连的叫南木的女记者挤上车的时候,车后面还有空 空的位子。但张洁让那个女记者紧坐在她身旁,身体另一侧挤坐着另外一个女记者。在两个人的位子上,张洁和两个年轻的女 记者挤在了一起。

  那一路她们仨谈笑风生。南木后来告诉外滩记者,说她忘记了她是在采访,她甚至忘记了那一路她们谈了什么。她只 感觉张洁一会儿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而一会又像和两个同龄人诉说心事的女孩。“她从不掩饰自己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和自己 的情感。”南木说。至少她感觉张洁是真诚的。

  下车后的张洁愉快地和记者们合影,但那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合影却一概被张洁拒绝。

  当外滩记者问起王蒙在《不成样子的怀念》中提到的,张洁不与人和解以及不肯原谅别人的“越老越不宽恕”的处世 态度时,张洁说她从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家报纸骂我,而且每期都骂,后来突然有一天不骂了,我就给报 社打了电话,问,怎么不骂了呀?”张洁说,“其实很多时候,解释是解释不清的,只能由他们去吧。”

  在26日晚的颁奖致辞时,张洁说“当我离开的时候,能带着那么多人的厚爱,宽容和善待,所以要感谢他们。”张 洁说了一连串的感谢,声音有些哽咽。

  她后来告诉记者,她并不是很灰色的情绪。她说这是很真实的,每个人都是如此,都要一天天老去,带着理解与不理 解,情愿不情愿一天天老去,而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很多事没有做。

  张洁说,她想写出很唯美很唯美的作品,她想改变自己的风格。她谈到了迟子建的一篇作品,那里写了一个蝴蝶花的 梦想,很美很美的梦想。她说她想写那样的作品,她甚至想改变自己的性格。但是:“我是一个很硬的人,不柔软……那个细 节很美很好,但我写不出,我想是不是性格的原因,我很感动但是写不出来。”

  后来的媒体见面会上,当有记者问她平日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时,张洁说:“我始终认为人类之间是无法沟 通的,如果不理解你,你要做无穷的解释也没有用。”“谈文学是很困难的事……我不是演员,我不喜欢八卦,我对文学怀有 敬意,不想亵渎。”

  这就是张洁。

  事实上要写清楚张洁是件很难的事,但至少她应该变得明晰,应该是真实的张洁,是不相信人类可以沟通而又渴望沟 通的张洁。当她写下八十万字的《无字》之书的时候,是否正如她作品里展示的那样,无言之言,无字之书,一代人的心灵之 史需要无数的后来者们慢慢地去读懂,而这也可能是永远的无言之言,就像《无字》中女主人吴为的一生。

  在26日的讨论会上,文学评论家雷达说,《无字》以最个人化的角度进入历史,又最公共化地展现了历史。

  张洁说在她自己的作品中,她最喜欢《无字》。

  “精读明史”的熊召正

  黄仁宇历史观也有他不太正确的地方。

  张居正的身上有一种担当精神,有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这却是我们今天很容易缺失的。

  熊召正,湖北英山人,个子不高,不太善言谈。

  他说他是以历史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小说领域的,在写这个四卷本的历史小说前,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写《张居 正》用了13年的时间。他说自己是在对明史有了明晰的判断之后才开始写作的。

  张居正是一位富有悲剧色彩的改革家,张居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转型期时代特征的时代。关于这段历史的 研究著作,近年来最有名的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大历史观的一个核心是反思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万历十五年是 张居正去世刚五年的一个时代,一个没有了张居正但依然有着张居正烙印的时代,一个矛盾纷呈但同时有着勃勃生机和变革契 机的时代。

  当外滩记者就这个问题和熊召正交谈的时候,熊召正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很喜欢黄仁宇先生的著作,并受了他 很大的影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思考的展开,他发现黄仁宇历史观也有他不太正确的地方。熊召正认为事实上明代有很好的 皇权制约机构。皇上权力很大但绝不是无限大,很大程度上受当时文官集团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官制度恰恰是合理 的。

  熊先生称,正是从我们很多“盲视”的地方出发,他对那段历史进行了重新挖掘。这促成了四卷本《张居正》的产生 。

  在访谈中记者得知,熊先生年轻时是写诗的。他的《制止,请举起森林般的手》曾获得全国新诗奖。岁月的积淀没有 磨掉诗人的激情,而是把激情转入了对历史的抒写。

  熊召正说他之所以要写历史,是因为他要挖掘中国历史中健康积极的一面,这种重塑历史精神的发掘历史的方式决定 了他选择人物和抒写历史的方式:“张居正的身上有一种担当精神,有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这却是我们今 天很容易缺失的。”

  面对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社会现实,熊召正对自己的作品富有信心。他对外滩记者说:“任何作品都不可能吸引所有 的读者,我的作品首先要吸引那些关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中国历史精神的读者,而我相信很多年轻人到一定的时候还要 回归到对历史的思索,我的作品不一定是畅销书,但一定会是长销书,他会吸引不断思索的人去不断地发掘历史精神。”

  “沉默的”徐贵祥

  我只想凭我的作品说话。

  我要用新的历史观、新的英雄观、新的价值观、新的表现手法去写革命和战争。

  好的作品似乎总要经历一点磨难的……

  徐贵祥很高,很魁梧,走路也是标准的军人身姿。

  这个喜欢沉默的军旅作家似乎和大红大紫无关。他很少说话。他在26日的长篇小说讨论会上和当晚的记者见面会上 更多的也是沉思,但他的目光永远是那么炯炯有神,一旦开口语气永远是那么的斩钉截铁。

  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徐贵祥的作品很男人,他的英雄很男人。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何开四说:“徐贵祥还原了战争和 历史……写出了人的攻击性,男人是肯定有自己的攻击性的,只是在人的历史进化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被不断弱化的历史。”

  不管怎么说,那个在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中被张丰毅演绎的“姜大牙”的名字已经刻在许多观众的心中。只是 很少人知道徐贵祥。

  他说:“我只想凭我的作品说话。”而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的到来。

  徐贵祥说他不喜欢那些莫名其妙的有些连他自己也看不懂的关于他作品的评论。相比之下,徐贵祥更愿意谈他的小说 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视。他认为这是同观众或读者交流的最好方式。

  《历史的天空》被评论家们称之为“新历史文学”。徐贵祥似乎很认同这个“新”字。他对外滩记者用了“四个新” 来谈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新的历史观,新的英雄观,新的价值观,新的表现手法,而这几点我在我的作品中基本上都做到 了。”

  事实上,这部作品有两次被退稿的经历。徐贵祥对外滩记者说:“好的作品似乎总要经历一点磨难的……”

  “恨上海人”的柳建伟

  没有读过我作品的人没有任何资格批评我的作品,我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我后来才慢慢发现上海人是如此的优秀,他们代表着正在向上的中国人的形象。

  我是鲁迅和茅盾的学生,我喜欢巴尔扎克,我有责任抒写我们伟大的时代。

  20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前夕,一个十九岁的解放军战士赶上了从成都开往上海的列车。那趟车很挤,过道里都满是回 家过年的人们。战士没有座位,站累了,想找个可以搁半个屁股的地方坐下来。他试探性地碰了碰挨着他的一位有座的中年人 ,那个人拿出一张火车票来说:“我是买了票的。”战士很受伤,只好没趣地走开。

  后来他知道了,那是个上海人。战士把这事记在了心上。打那一刻起,他从内心恨上海人。但在20多年后的乌镇, 这个战士告诉来自上海的记者,他下面准备写一个关于大上海的小说。

  这个战士就是20多年后凭借《英雄时代》捧走茅盾文学奖的柳建伟。

  本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后,这部作品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称这个作品的获奖是对茅盾文学奖的亵渎。事过境迁,作为 本届最年轻的获奖作家,当外滩记者问起他对批评怎么看时,柳建伟说:“没有读过我作品的人没有任何资格批评我的作品, 我反对任何形式的人身攻击。”

  在半个小时的采访中,柳建伟和外滩记者更多谈到的,是他即将开始的关于上海的创作。他说对上海人由恨到理解再 到被上海人深深吸引的历程,使他想写一写这个城市。柳建伟说当年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后来才慢慢发现上海人是如 此的优秀,他们代表着正在向上的中国人的形象。”

  至今,他已经来上海很多次了。他说这个城市一天一个样子。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他所见到的陆家嘴的建筑。他说他到 过很多国家和城市,他印象中的陆家嘴要比巴黎、要比伦敦、要比他去过的所有城市都有味道。

  “我想写一写这座城市了,她代表着发展中的中国的气象。”

  记者问起,他会如何去写这座他没有生活过的城市时,柳建伟说:“合适的时候,我会到上海生活一段时间,对于一 个外来者来说,要写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把握住这个城市的脉搏,深透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精髓里去。”

  面对这个被鲁迅被巴金被张爱玲被王安忆以及无数作家定义过的城市,柳建伟说他当然有压力,但他要写的是当代的 上海,他要捕捉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我有我进入时代进入这个城市的方式,我要用我的写作把握住大上海的脉搏。”

  这个当年的解放军战士说:“我是鲁迅和茅盾的学生,我喜欢巴尔扎克,我有责任抒写我们伟大的时代。”

  “兰气息,玉精神”的宗璞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

  以《东藏记》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宗璞,因健康原因没能参加26日晚的颁奖礼。她的获奖致辞是她《东藏记》的 责任编辑杨柳代读的。巧的是,颁奖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

  在杨柳代读的致辞中,其人其文曾被誉为“兰气息,玉精神”的宗璞说:“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想这个奖该是我 今年最好的生日礼物………”


  爱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