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学出了问题 还是茅盾文学奖出了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5:07 外滩画报 | |||||||||
外滩实习记者亚宁/文 茅盾文学奖回家了。 在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在茅盾先生的家乡举行这么一个规模盛大的颁奖活动是否可以告慰茅盾的在天之灵,我 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作协将中国长
昭明书院内,茅盾文学奖成就展馆的开馆揭幕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成就。然而,这些过去时态的记忆只 能说明过去。 一边是文学大奖热闹非凡,一边是大学里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的很多研究生也不再关注这个文学大奖。在记者的调查 中,很多大学生说他们更愿意看余华、莫言、贾平凹和阎连科们,可是他们的作品却总是无缘茅盾文学奖。那么,是我们的文 学出了问题,还是茅盾文学奖出了问题?我们的长篇小说究竟要向何处去?茅盾文学奖将走向何处? 有两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思考。 文学与市场 一个是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如何面对市场? 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容易看到,当今的大多数作家(如果不是所有)早已从以前的背对市场转向拥 抱市场。 从本届获奖的部分作家就可以看出,柳建伟的《突出重围》和《英雄时代》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而柳建伟本身就是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和中国音像协会、中信剧本中心的理事。熊召正的《张居正》也正在改编之中。徐贵祥则为《历史的天 空》的电视剧的成功大声叫好。 相比之下,评论家们的态度要复杂得多。 在26日举行的长篇小说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评委杨扬指出,市场化未必是件不好的事情,沈 从文的很多小说就是市场催生的。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朱向前则说,市场是“双刃剑”,对文学而言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 文学要警惕市场,因为“弊大于利”。 争议与期待 另外一个问题,是茅盾文学奖将走向何处? 事实上,自本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之后,关于茅盾文学奖本身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在此次颁奖前的新闻发布会上, 当记者问起莫言的《檀香刑》为什么没能获奖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陈 建功说:“我们只保证不鱼目混珠,而不能保证无遗珠之恨,莫言的作品没能超过法定的票数,所以不能获奖。” 就一些对茅盾文学奖评选程序的质疑,陈建功在简要陈述了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程序后说:“我们的评奖是公开的, 是公正的。” 然而,“公正”并不能说没有问题。 文学评论家雷达提出的问题似乎更加切中要害。他指出:“长篇小说在发展,长篇小说的形成模式和界限都在移动, 不再是以宏大叙事,史诗性去界定,而这(宏大叙事,史诗性)却恰恰似乎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茅盾文学奖面临着创新 的问题。” 的确,无论如何,这个大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的长篇小说创作;无论如何,我们也常期望能读到哪怕是一 本和现在的“茅奖风格”不同的作品。我们的期望之中,暗含了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某种期待,以及我们对茅盾文学奖的某种期 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