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国有煤炭企业遭遇“人才尴尬”(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7:09 中国广播网 | |||||||||||
中广网郑州8月15日消息(记者任磊萍)一方面是煤炭热销,经营形势一片大好,另一方面却是科技人员大量流失,河南省煤炭工业在快速发展之际,却遭遇“人才尴尬”。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人才荒”,已威胁到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和长远发展。 据河南省煤炭企业负责人讲:一方面一些具有高知识能力的科技人才不愿到煤矿工作,甚至煤炭高校自己培养的一些科技人才也“嫌贫爱富”,纷纷“跳槽”,致使煤矿缺乏采矿、机电、地质、测量、通风安全等专业人员,技术管理极其薄弱。另一方面,全国煤炭院校除中国矿大外,全部换牌更名,昔日的采矿工程、通风安全等专业被计算机技术、电子政务等热门专业所取代,煤矿企业多年招不到大学毕业生,造成安全技术人才缺乏,使得高、新技术难题和制约生产的瓶颈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人才缺乏造成的煤炭生产科技水平低在河南省有明显表现:煤炭资源破坏严重,回采率平均不足40%;2004年国有重点煤企瓦斯抽采率不足20%,全省煤矿利用率仅有15%;国有重点煤企采煤机械化程度为63%,低于全国81%的平均水平。其次,由于收入偏低,煤矿职工流动频繁,井下一线工人90%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协议工,其中5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据调查,近几年来煤炭行业80%以上的事故是人为责任事故。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延伸和开发强度的增大,矿井灾害威胁日趋严重,较低的煤矿从业人员素质再加上煤炭生产的高危险性,必然造成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频发。 专家分析,待遇低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但是煤矿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差与所从事的高危行业和繁重体力劳动是极不相称的。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两年,煤矿职工收入在全国20多个行业中,只处于倒数第二、第三的位置。2003年是煤炭职工收入较高的一年,但即使这样,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75元,比中央电力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低17142元,在全国仍倒数第二。2004年河南省六大国有煤炭企业职工人均收入15600元,与全国国有重点煤矿相比低1200元。平顶山煤业集团一矿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煤矿,2004年全矿职工人均收入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4016元,而用一矿煤炭发电的平顶山姚孟电厂职工人均收入却达到3万多元。 另外,煤炭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苦、累、险、脏”印象,也是导致煤炭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专家说,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当矿工,不愿意到井下工作,就连煤炭系统的矿工子女宁可没有工作待业在家,也不愿到井下当矿工。许多煤炭企业甚至招不来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别提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目前,井下一个人干三个人的工作,井上三个人干一个人的工作,是许多国有煤炭企业存在的现象。在采访中,许多煤炭企业负责人非常忧虑:再过一、二十年,还有谁来当矿工?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王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