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使西藏生产力实现三次飞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8:08 新华网 | |||||||||
新华网拉萨8月15日电(记者向晓林)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中央在西藏实行一系列特殊优惠的政策,投入巨资建立和改善经济基础设施,使西藏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三次飞跃。 据西藏经济界人士介绍,第一次飞跃是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时期;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后,全面实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时期;第三次是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
1959年,西藏一举砸碎了封建农奴制枷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百万翻身农奴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牲畜和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仅粮食生产一项就从1951年的近15万吨增加到1965年自治区成立时的29万吨,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1980年3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使西藏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明确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免征农牧业税等一系列促使农牧民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耕地、牲畜分到农牧民手中,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推广,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来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第二次飞跃。 这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西藏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科技成为农业发展新的生产力。西藏每年有33万农民接受化肥施用、良种精选、药剂播种、机械耕作等技术培训,土地的产出率因而得到提高,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仅仅10多年间,种子更新了几代,亩产一年比一年高。同时,一批轻工、建材、水泥、啤酒等工厂建立起来,民族工业迅速崛起。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达到28%。 中央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决定对西藏实行“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政策,国家在保证正常项目建设的同时,支援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和117项工程,并在财税、贸易、金融等方面赋予优惠政策。满拉水利枢纽工程、羊湖电站、青藏川藏公路整治改建等工程的建成,改变了西藏落后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基础设施。 在10年多的时间里,西藏在抓好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重视结构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优势资源培育以旅游、藏医藏药、矿产为主的支柱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社会生产力第三次得到快速发展。农牧民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生产工具得以更新换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被现代方式代替,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作用日益增强。 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使西藏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西藏国民经济连续持续增长。西藏国民生产总值1999年超过100亿元大关后,去年又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1.54亿元。进入新世纪的前4年,西藏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5%,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三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