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汉窑群遗址与海丝路贸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18:56 桂龙新闻网-北海日报

  合浦陶器业务发展较早,根据考古记录,在西周以后,几何印纹陶器就有制作。到秦汉时期,合浦制作的陶器更加丰富多彩,其中以陶屋、陶楼、陶灶的造型最具特征性,特别是日用陶器的制作更是精美绝伦。1972年在合浦县城郊望牛岭西汉墓出土的陶提桶,高31.5厘米,子口合盖,圈有对双孔,可穿绳带。盖上有双片纽,壁有篦纹和弦纹。此陶提桶的造型及大小,已经与如今街市上销售的塑料提桶毫无差别(质地不同)了,由此见证了当时合浦制陶业及销售市场的兴旺。

  那么,秦汉时期合浦陶器制作的工场在什么地方呢?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制作工场应该是设在郡治附近。而在合浦历代史志记述中,都没有汉窑遗址的发现报告。因此,合浦汉代以前陶器的生产工场何在,也就成了一个“谜”。

  直到1989年,合浦县城廉州镇草鞋村的居民在西门江支流旁取土时,发现有大量的瓦砾及红陶片堆积层,经报告给合浦县博物馆实地考察后初步认定,这些瓦砾及红陶堆积层是汉代的砖瓦与陶器残片。后经过考古部门勘查考察,又发现了数个馒头窑和十余个马蹄窑,经专家确认为汉代窑群遗址,并且是北海地区迄今为止惟一发现的汉窑群遗址。如此大规模的汉窑遗址,除了证实合浦汉代的陶器生产状况之外,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合浦郡治当时真的会有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吗?

  查合浦史志得知: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历朝历代对外贸易一直没有间断过,元朝建立之初,就在廉州设置了市舶提举司。这是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衙门,当时全国仅设六个。到了明朝,合浦廉州就有了专业化市场,其中在汉窑群遗址上游不到1000米处就有阜民圩、西门市。而阜民圩中就有一条专营陶瓷用品的街道“缸瓦街”。“缸瓦”是廉州人对陶瓷品的方言统称,顾名思义,廉州“缸瓦街”就是专营陶瓷的市场了。

  合浦汉窑群遗址与廉州“缸瓦街”都是同在西门江边,而西门江则是南流江的出海河段,也是汉代海上丝路内陆漕运网络的出海口。根据专家学者们多年来对汉代海上丝路贸易状况的考证中发现,海上丝路的大宗出口贸易商品除了丝绸之外,其次就是陶瓷。因此,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这可以从汉代海上丝路沿线城市中发掘的沉船中发现的出土文物有大量的陶瓷来考证。因此,不禁又使人产生联想,合浦汉窑群遗址就是当年海上丝路贸易的配套工程。

  这个联想有事实依据吗?答案是肯定的。

  汉代海上丝路的贸易商品中有大量的陶器,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传统出口商品,这种出商品结构一直延续至明清。如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所携带的出口商品共七大类22种中,丝绸茶叶居第一、第二,陶瓷类居第五。郑和下西洋是循着汉代以合浦为始发港开辟的海上丝路航线航行的,所带商品也基本相同。郑和下西洋所带的商品采取“勘合”方式,合浦作为始发港,在商品“勘合”(即类似今天的“配额制度”)方面有优势,这是其一。

  在汉代海上丝路研讨考古文献中,东南亚一带国家多有出土汉代陶瓷的发掘报告,而且这些陶器与合浦草鞋村汉窑群遗址中沉积的陶片印纹相同。由此可见,汉代合浦的陶器作为大宗出口商品与丝绸一起出口是事实。而这些陶器在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下,不可能全靠中原运输而来,合浦既然有如此大型的汉窑群,也即是生产基地,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为商品集散基地。这是其二。

  合浦作为始发港,又具备了生产基地,商品集散基地的物流优势,就近港口装运陶器不仅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和时间效率的保障性,在港口旁建如此大型的窑群,在当地市场需求不大的情况下,最大的效益决策着眼点就是外销,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商业渠道去开拓国外市场,就是最好的途径。这是其三。

  市场需求的历史伸延及港口优势是合浦陶器出口的依存条件。由于西门江出海港口优势的存在,于是廉州阜民圩中的“缸瓦街”应运而生,成为海上丝路商品流通中的瓷器集散中转站,继续去完成汉窑群遗址的“未竟事业”。(范翔宇)

  责编:劳海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