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大桥日前创下首个世界桥梁纪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21:32 扬子晚报 | |||||||||
它是目前国内最被关注的一座大桥,它吸引着世界各国桥梁专家的目光,它将实现中国从世界桥梁大国向世界桥梁强国的跨越。 它的建设将创造四项世界第一:主跨最长(1088米),比当下世界第一的日本多多罗大桥长198米;主塔最高(306米);斜拉索最长(580米);群桩基础最大(131根直径2.52.8米钻孔灌注桩)。
它在不久前,提前近一年的时间,在长江中写就了首项世界桥梁纪录——世界最大规模的群桩基础全面建成,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交工验收。 桥梁强国之梦开始了 “苏通大桥的桥位并不是最合适的大桥建设桥位”。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设计和建设工作的著名桥梁专家李家咸直言,苏通大桥桥位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是世界建桥史上所少有的,大桥的桥位区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就有179天;主塔墩处水深超过30米;基岩埋深在270米以下,桩基根本打不到岩石上;日过往船舶5000艘以上,每天进行桥区船舶航行管理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苏通大桥桥位又正是国家路网中沿海大通道的必经之地,是我省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的一个战略性通道。早在1000多年前,南通人民就有了在此建桥的构想,“大桥凝聚的是长江两岸人民千年的梦想、百年的期盼”,苏通大桥现场建设总指挥的介绍一语道破了苏通大桥建设的重大意义。 要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建成世界第一大桥,中国桥梁精英们开始了自我挑战。2002年10月30日,苏通大桥工程正式奠基,桥梁强国之梦开始了。 吹响大桥建设的号角 浩浩长江上要飞架大桥,首先要让大桥立足江心。可是主塔墩区险恶的水文条件和地质状况是桥梁建设者首先必须面对的现实,粗壮的钢管桩打下去,在水中就像面条一样柔软。 在江中如何建成供工人和施工机械作业的平台,并使其在洪水和潮汛中“站住”,这首先就是一个难题。苏通大桥一开始的建设就面对着前无古人的挑战,而这又是打下大桥万年桩必须克服的第一道难关。大桥指挥部将水上试桩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具有丰富水上建设经验的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承担。 2003年7月19日到31日,中港二航局的工人们在江中历尽艰险打下了12根平台钢管桩并连为一体。然而31日这天刚好是天文大潮,潮大风大浪大,强大的水流振动使12根直径1.4米的钢管桩不断摇摆,并最终倒塌,试桩平台搭设失败了。项目经理、中港二航局副局长刘先鹏感慨地说,在关键时候,大桥指挥部的英明决策和现场游庆仲总指挥的决心、鼓励给了他们最大的帮助,这次失败也让他们得到了洪水期施工的宝贵经验,坚定了他们依靠科学、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为下阶段施工平台安全度洪、节省工期提供了保证。失败让建设者对工程有了更多的探索。 在罕见水域中施工世界最大群桩基础不能采用常规的钢管桩平台。二航人经过调研分析、查阅文献、请教专家、科学试验,经6次优化,最终决定取消钢管桩,直接利用直径大、壁厚、承载力强的钻孔桩钢护筒搭设施工平台,并很快得到了19名资深专家的首肯和指挥部的批准。这样,131根直径2.85米、壁厚2.5厘米、长69米、重达130吨的钢护筒和护筒间平连,共同搭成1.5个足球场大的水上施工平台,当这个平台牢牢地站立在江心时,苏通大桥建设的号角吹响了。 然而,河工模型试验表明,由于河床面松软的土层和强大的水流,平台搭设完成后墩位处将冲刷形成一个深达30米的巨大凹坑,为此,大桥建设者们用60万方的袋装砂、级配碎石、压顶块石分三层在江底给塔区河床铺上了4万平方米的“铠甲”,完成主塔墩冲刷防护工程。2004年7月27日,苏通大桥主墩基础以全部Ⅰ类桩提前形成最大群桩,同时由于大桥采用的是只有在油田施工中才会用到的“超级P.H.P泥浆”,将桩底的沉渣减为零,让大桥的基础承载力一下子提高了10%,这对一座重达数十万吨的大桥来说意义非凡。同年11月22日,苏通大桥在世界上首次将重达6000余吨的巨型钢吊箱同步沉放入水;今年5月,苏通大桥总量达8.6万方的两座超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成。8月3日,主桥基础优质通过交工验收。 冲刺第二项世界纪录 “历尽艰辛,成绩卓著”,参加过江阴大桥、润扬大桥等多座著名桥梁建设的桥梁专家、苏通大桥建设现场总指挥游庆仲这样评说大桥基础工程。而记者的笔更是难以写尽它的伟大。 600多个日夜,苏通大桥的建设者默默地与自然斗争,终于用智慧、信心和汗水完成了第一项世界纪录。并优质地通过了专家们的考试。现在他们正信心百倍地向第二项世界纪录——306米的主塔施工发起冲刺。预计到年底,大桥的两座桥塔将长高到100米左右,届时,浩浩长江上可见壮观的桥梁建设大场景。 昨日记者来到这个创造了世界纪录的主桥墩基础上,只见巨大的江心施工平台上,机械林立、人员忙碌;四周的江面上,各类船舶有序穿梭,海事巡逻艇巡航护卫。这里的气温高达50摄氏度,行动中,呼吸就感紧促,然而建设者们身着厚厚的救生衣,一根安全绳吊着他们,就在滚烫的铁板上施工,汗水悄悄从他们憨厚的笑脸上滑落——滑落在了这个让全国、全世界专家们连连称赞的伟大工程上。本报记者 陈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