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间瑰宝渐被遗忘 “藤牌舞”何日重出舞春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09:19 温州新闻网

  

民间瑰宝渐被遗忘“藤牌舞”何日重出舞春风

  ▲徐巧青和老搭档在仓库里练开了。赵用摄

  

民间瑰宝渐被遗忘“藤牌舞”何日重出舞春风

  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两本兵书里有关藤牌练兵的记载。赵用摄

  

民间瑰宝渐被遗忘“藤牌舞”何日重出舞春风

  ▲蔡兴茹教练和藤牌舞成员在排练。资料图片

  

民间瑰宝渐被遗忘“藤牌舞”何日重出舞春风

  ▲1998年,藤牌舞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从此,藤牌舞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资料图片

  温州新闻网8月28日消息:伴随着一阵阵令人血脉澎湃的鼓乐,几十位操刀持牌的“士兵”在戚家军军旗的挥舞下翻滚而出,手中飞舞的藤牌与“敌”方的长矛相接,一片刀光剑影……这支注入明朝士兵抗倭爱国精神的瑞安民间舞蹈“藤牌舞”,早在1953年由“藤牌阵”改编而成。作为武术与舞蹈的融合体,它曾经辉煌过、轰动过,可1998年的演出却成了一嘲告别晚会”,昔日的辉煌只能活在老艺人的记忆中。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记起它?近日,这一濒危的民间瑰宝终于再次被“擦亮”,并作为我省文化遗产之一赴京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悉心抢救,“藤牌舞”终得再传

  据史书记载,藤牌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浙闽沿海抗倭时以藤条为材料发明的一种兵器。为了纪念他的抗倭功绩,瑞安籍的兵勇截取练兵舞的内容编成节目,在清明庙会时表演,俗称“藤牌阵”。之后流入民间,每年春节或元宵灯节,打藤牌便成了当地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人数常常有四五十人之多。

  渐渐地,“藤牌阵”又从庙会表演转向大户人家献演等多种表演形式。据说,该舞蹈还去过温州道前衙门内演出。

  可惜的是,1925年以后,“藤牌阵”突然在瑞安大地上销声匿迹。直到1953年,一位名叫薛纪芬的艺人带头抢救出这一民间艺术。

  由于消失多年,又缺乏详细的文字记载,薛纪芬只好根据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里有关藤牌练兵的内容进行琢磨,再融入“藤牌阵”中,经过加工编导,将武术打斗动作与舞蹈、鼓乐相结合,终于创作了适合于舞台表演的“藤牌舞”。

  薛纪芬的儿子薛慕震告诉记者,据父亲生前介绍,由于打藤牌是份吃力活,舞者必须体壮力强,于是,当时文艺活动较活跃的瑞安市运输公司(原瑞安搬运站)业余表演队成了充当舞者的最佳对象。而舞蹈动作则由民间著名的拳师蔡兴茹执教,从出场造型到21个基本动作,经过无数次的排练,“藤牌舞”的第一代表演者终于把“断层”过的“藤牌阵”改造传承下来。

  首次辉煌,赴京演出获殊荣

  “藤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内涵,终于再次跻身民间艺术之林。为了“发扬光大”,第一批表演者们没日没夜地排练,白天忙完搬运活后,晚上还要接着排练,每次一练就到半夜。

  据老艺人们回忆,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身体要在凹凸不平的地面翻滚无数次,尤其是其中一个动作“鸭子步”,练下来后每个人都伤痕累累。

  “藤牌舞”对表演者动作的整齐性和熟练程度要求甚高,由于受不了折腾,经常有人半途退出,等到新人补充进来后,为统一进度,大伙儿先要教会新人,再继续一起排练。

  经过反复练习和表演,一支较为固定的“藤牌舞”表演队终于诞生,此后多次受邀参加地方各大小文艺会演,引起轰动。1957年3月,作为浙江省两个选送节目之一,“藤牌舞”表演队晋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表演,荣获当时的最高奖项———优秀奖,全体演员还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由于《藤牌舞》属军事题材,解放军总政治部还特地组织他们为元帅、将军们专场演出。

  多年来,该舞蹈作为我市的传统节目,代代相传,并在各级比赛中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1986年,还被收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总汇》当作艺术资料留档,荣获民舞集成奖,并被总政歌舞团改编成“古代士兵舞”赴朝演出。

  世代相传,三代曾经同台戏

  “‘藤牌舞’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蹈精华,也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要传承下去。”曾晋京演出的徐乃光老人已年近八旬,儿子徐巧青满腹感慨地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迷上“藤牌舞”,是第三批入队的成员,除熟练掌握舞蹈中的每一个基本动作外,他还能敲锣打鼓,前台、后台任何一个角色他都能演,被称为“藤牌舞”的“第二代全能传人”。

  1989年秋,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该舞又作为浙江省唯一舞蹈精品赴成都参加“中国舞榕城之秋”文艺会演,已经“从艺”十几年的徐巧青与父亲一同登台表演。在老一代资深演员与二代新秀的配合下,“最佳表演奖”、“精神文明奖”等最高奖项又一次收入囊中。

  回忆起多年前的辉煌,徐巧青抑制不住兴奋,他说,他们全家对“藤牌舞”有种特殊的感情,连他的两个弟弟和长子徐晓堂从小耳濡目染,也都成了队伍中的骨干成员,为这支“老中青合一”的表演队注入第三代新鲜血液。

  1997年,当《藤牌舞》代表温州赴杭参加“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现场会暨浙江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时,徐巧青与父亲以及刚入队不久的儿子一家三代同台演出。由于徐乃光老人当年已近古稀,他就在后台敲鼓配乐。

  用徐巧青的话说,“世代相传,这是追求民间艺术的一种责任。”

  日渐萧条,新人难觅旧人老

  从1953年至今,“藤牌舞”表演队共参加过三次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和近百次的地方文艺演出,成员也已发展到如今的第六代,然而,最后一次演出却是在1998年参加温州市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电视文艺晚会,辉煌过后的路走得相当曲折,每场演出人数一次比一次减少。

  据薛慕震介绍,1957年的那场演出,由于人数被限制,赴京表演人员从原初的18人缩编为后来的9人,未参加演出的另外9人便从此告别“藤牌舞”,于是,“第一代传人”其实只剩9人。

  到了1989年,表演队接到任务要赴成都演出时,前台演员人数的最低限度9个人也凑不起来。比赛临近,一时也难培养出新人,刚出院不到一周的老队员陈杏清,只好放弃休养,来不及排练就赶去演出,13分钟连续高难度的动作累得他旧病复发。

  1992年,瑞安市举行“三胞”联谊文艺晚会,该表演队又接到邀请。前台人数不够,可以临时从后台配乐人员中拉来顶替,可这一次连后台的配乐人员也凑不到位。“民间艺术不能因此扫老百姓的兴,必须想尽办法顺利演出。”据当时担任表演队教练的陈杏清介绍,后来,他们只好用录音的办法来配乐。

  “1997年那次演出,根据省文化厅要求,‘藤牌舞’前台表演队必须有32人,可当时老队员只剩14人,且平均年龄已近50岁,只好从武警瑞安市边防大队借调人力,进行紧急训练,才终于完成任务。”徐巧青对于表演人员的日渐消减,深表痛心。他说,随着1998年最后一次演出的结束,现在即使能稍微比划几下的也不到10人了。

  呼吁抢救,期待舞出新辉煌

  昨天,当记者在瑞安运输公司仓库里看到近8年没有被人动过、已残破不堪的藤牌、长矛和刀等道具时,徐巧青和陈杏清两位老一代艺人顺手操起道具舞了起来,尽管多年没练动作有些生疏,但他们原先满脸的无奈顿时转为昔日辉煌时的兴奋,他们说,这是艺术赋予的魔力,年轻的时候,他们随时随地都会不由自主地比划舞蹈动作,有时候家里的脸盆也能成为“道具”。

  据他们介绍,“藤牌舞”的最佳表演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且阵容越大演出气势越磅礴,但如今由于老队员们年纪已大,又缺乏新人加入,这一曾经辉煌一时的民间瑰宝不断走向消亡。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他们将毫不保留地传教,并且无偿献出自己所有的资料和道具。如果哪个单位的表演队想学这支舞蹈,他们将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他们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尽快培养出新一代传人。(温州日报记者缪小霞 报道组谢钦巨)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