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字诂林》谈学术文化建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 |||||||||
王琪森 ●《古文字诂林》的编纂者在漫长的14个春秋岁月中,汇集厘定了1万多字头,考释收集了1千多万字的资料,这种学术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凸显了知识信仰价值和学术开创意义
●目前学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就是:心浮气躁,不甘寂寞。优秀的研究作风正在若即若离、渐行渐远,应有的学术觉悟正在逐渐衰弱、似有似无。正因没有广博的学养、扎实的根基、深厚的造诣,也就不能产生敏锐独特的学术触角和高屋建瓴的学术觉悟 ●当代文化建设能达到什么高度,能进入什么层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文化学科的底子打得有多厚。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文化自觉,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献身精神和治学风范的文化学术研究团队 最近,我国规模最大、最齐备的古文字汇释工具书《古文字诂林》12册已全部出齐。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记录。《古文字诂林》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字学的科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集大成阶段,为人们了解汉文化的具体构成和丰厚底蕴提供了解读系统。因此,该书的出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重大的学术文化建设意义。 学术文化建设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思想动力。《古文字诂林》作为一个重大的文化课题和学术工程的立项确认并付诸实施,就反映了一种可贵的学术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该书的主要倡议者是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那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面对古代文化研究的衰弱,传统国学整理的式微,他深感焦虑,一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催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古文字诂林》的编纂者在漫长的14个春秋岁月中,汇集厘定了1万多字头,考释收集了1千多万字的资料,荜路蓝缕而恪尽职守,探幽抉微而不畏艰辛,所具有的这种学术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凸显了知识信仰价值和学术开创意义。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十分推崇那种“为文化所化之人”,他们具有先进的人文精神和应有的学术觉悟,而这正是学术文化建设者所不可缺失的条件。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商品大潮、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作为客观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学术文化建设正在受到不小的影响。那些在短期内能出成果、出效益并可以扬名获利的项目,大家趋之若鹜,热情高涨。而那些周期长而效益差,乃至终其一生只是打基础的项目,却乏人问津,门前冷落。正是某种学术文化使命感的低迷和责任心的丧失,导致了学术文化建设的相对失衡和结构倾斜,有的学术项目后继无人、薪火难传,有的文化课目多年荒寂、即将消失。如学中文的不愿涉足汉语语音学,学表演戏剧的不愿钻研古代工尺谱,搞史学研究的不能静下心来读第一手原始材料,而是摘抄翻录前人汇编,有时甚至以讹传讹等。重“量化考核”而轻“优化成果”,使得学术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目前学术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就是:心浮气躁,不甘寂寞。优秀的研究作风正在若即若离、渐行渐远,应有的学术觉悟正在逐渐衰弱、似有似无。正因没有广博的学养、扎实的根基、深厚的造诣,也就不能产生敏锐独特的学术触角和高屋建瓴的学术觉悟。尽管所报的学术研究项目很多,正在搞的学术课题也不少,但真正有创造性、开拓性、突破性的并不很多,也就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代大师和开山之作。事实上,没有“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思想准备,没有“十年窗下无人问”的甘于清寂,没有“十年磨一剑”的顽强心态,是不利于当代学术文化建设推进的。只要看参与编纂《古文字诂林》的八位学术顾问:朱德熙、李学勤、胡厚宣、马承源、张政?、裘锡圭、戴家祥、顾廷龙,而今能见到这部学术巨作全部出齐的仅存二人,这无疑是生命的代偿和人生的释放。由此而焕发出的一种治学风范和学术理想,应当成为当下学术文化建设精神财富和人生楷模。 我国治学历来有显学、隐学之分,这是文化理念、学术追求、价值取向的不同表现。现在随着城市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对外交流的扩展,经济、法律、外语、媒体、网络、计算机等专业十分走俏,成为学界青睐的显学,而那些应用性不强、受众面不广、效益性不高的人文社会学科,如历史、哲学、地理等却不再“吃香”。因此在不少人看来,这些领域搞学术文化建设不仅举步维艰,而且得不偿失。其实,当代文化建设能达到什么高度,能进入什么层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看文化学科的底子打得有多厚,这也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强调的“观澜而索源,振叶以寻根”的文化引导作用。研究考释汇编古文字训诂,无疑是属于隐学,生涩繁琐而冷门专一,也就意味着远离功名利禄,走向寂寞清苦。然而,古文字训诂又是一项不可缺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是了解、研究中国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和一块敲门砖,《古文字诂林》的倡导者正是凭借着自己修炼的学术觉悟,认识到这个课题重大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才义无反顾地辛勤耕耘、登堂入奥,使当代学术文化建设取得了一项丰硕成果,为弘扬华夏文明构建了一个宽广和扎实的平台,也为研究传统文化开拓了一个博大而纵深的空间。 “世盛而学兴,国昌而文举”。《古文字诂林》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为了使当前的学术文化建设能健康发展,更上一层楼,我们应当提倡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自觉,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献身精神和治学风范的文化学术研究团队,从而使我国的学术文化建设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