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国时评:莫将“压力”当成“挡箭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8:11 新桂网

  新桂网

  “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在广西南宁就读高中的贫困学生小红,不堪承受与资助人陈先生所签订“助学合同”中的约束条款,感觉“拿别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便退学不读书外出去打工了。资助人为此将她告上法院,要求双倍返还资助金(据《南国早报》9月7日报道)。

  助学本是好事,却弄得这般难堪,有人便把矛头直指资助人,认为“助学合同”促使受助人备感“压力”,从而导致退学。表面上看,“压力”确乎成了退学之“因”,但细究起来,没那么简单,“压力”背后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挖掘。

  如果把着眼点仅仅放到对资助人“施压”的谴责上,不仅不利于资助行为的倡导与促进,也不利于揭示这种尴尬现象的真正原因,也就难以有效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事实上,“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的“三不”并不苛刻,不过是中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至于“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也不能说不合理,孩子读书不都是希望考上大学吗?只要好好努力,上大学的机会是很大的。说白了,这不过是捐助人的一点心愿,希望孩子多用功学习能够走出困境。资助人目前也表示,并不是通过打官司要回资助款,而是要给她一些“压力”,以迫使她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对于这样的“压力”,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和逃避?

  当今社会,处处充满“压力”,不管是就读还是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当下每个人都要遭遇到的普遍境况。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不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在“压力”面前无能为力。一个生活贫困的人,很容易纠缠于“自卑”或“自傲”之中,要么藐视自己,要么轻视他人,始终不能摆好位置,导致心理失衡、压力顿生。调整其心态,加强心理疏导,应该成为资助贫困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把症结都归于“压力”,只从外部找原因,那就不能真正解决其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因此,我觉得还是不要随意拿“压力”来做“挡箭牌”,这样很容易遮蔽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巧又读到一则新闻,说北大研究生半夜哭着出走,其原因也是“压力过大”。“压力”似乎成了“万金油”,只要出现什么问题,就都归结为“压力大”,好像和其本人毫无关系似的。如果不管遇到什么样特别的事件,都一律贴上“压力”的标签,很可能会影响对事件性质的判断,甚至会让问题的性质发生逆转。这决不是科学求实的态度。

  说到底,所谓压力不过是一种表象,或者说是“诱因”,真正的原因应该是隐藏在“压力”背后的“心理承受力”。对于压力,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减压”来解决。其实,我们更应该从心理的角度来寻找更好的办法,以促其“耐压”。若能这样正视和重视主体自身的心理承受力,那要比简单地归结为外部压力有力和有效得多。(江苏孙正龙)

  作者:孙正龙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