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绥西抗战主力81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09:21 宁夏日报 | |||||||||
宁夏战役弃暗投明在中卫起义 81军的前身为1902年组建的西宁矿务马队,马鸿宾曾任该队队官。辛亥革命改建为昭武军骑兵中营。马鸿宾任管带。1912年8月,北洋政府任命马福祥为宁夏镇总兵官,马率昭武步骑13营2500余人赴宁夏就任。1918年昭武军改编为甘肃新军,隶属于宁夏镇守使。1925年冯玉祥部开进西北,甘肃新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24军和第7军,随即缩编
该军绥西抗战撤回宁夏后,于1947年3月,奉蒋介石之命,开至甘肃环县、将台一带,配合胡宗南、马继援部进攻陕甘宁边区。在人民解放军发起的陇东战役中,两个团被歼灭,伤亡、被俘近3000人,受到重创后返回中卫一带。1948年6月,又恢复81军番号,马惇靖任军长,马鸿宾次子马惇信任副军长,杨遇春任参谋长,辖35师、294师和358师,加上5个直属营共1万余人。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率部从兰州出发,挥师宁夏。解放军重兵压境,马鸿宾审时度势,拒绝追随马鸿逵外逃,令其子马惇靖相机行事,争取起义。9月19日,马惇靖毅然接受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提出的和平条件,并作为国民党陆军81军全权代表与19兵团全权代表、64军军长曾思玉在中宁县城签订《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与国民党第81军和平解决协定》,9月21日,马惇靖集合驻中卫官兵宣布正式起义,为宁夏解放作出了贡献。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 81军起义后仍驻中卫、石空一线。1949年10月23日,中央军委下达命令,81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由宁夏军区领导。为使这支旧军队按照人民解放军的统一编制、统一制度和统一纪律改造为真正的人民军队,19兵团派联络部部长甄华率250多名政治工作干部和170多名战士进入81军。政工干部分别任军、师、团政委和营、连教导员、指导员,很快建立起政治工作系统。对人员、武器、马匹进行核实验收,对起义官兵进行土地改革、民族政策、政权和军事制度等内容的教育。然后,在全军范围内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诉苦教育活动。通过学习与教育,官兵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军心逐步稳定,一切能按人民解放军的制度和纪律执行。在此基础上分批轮训了起义军官,消除不信任和抵触情绪。1949年11月,正式进行整编,原81军被编为独二军;军部辖两个师,第一、二师,每个师辖两个团4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共9380余人。马惇靖任军长,同时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以后曾任宁夏军区司令员)。甄华任军政委和军党委书记。马惇信任副军长,杨遇春任参谋长,团营连排基层军官基本保持原职。 1949年12月19日,独立二军全体官兵在中卫县城广场举行隆重的授旗仪式。65军政委兼宁夏军区司令员王道邦代表西北军区将军旗授予军长马惇靖,并代表宁夏省党政军致词。第二军政治部主任程襄文作解放改编重大意义的讲话,军政委甄华致答词。此前彭德怀司令员到银川视察部队,特意听了马惇靖和甄华的汇报,对独二军改编、改造情况很满意,指示一定要把这支军队改造成为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改编后该军针对以前81军存在的问题,注意改善官兵和军民关系,使大家认清了两种军队的本质区别,积极地投入工作。紧接着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开展了识字运动,连队都配备了文化教员,进行“包教包学”,很快使大多数人脱盲。由于部队回族官兵占一定比例,当时规定全军汉族官兵也一律不吃猪肉,对回族官兵封开斋、念经不加干涉。这在当时西北回民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1950年初,独二军除一师一团赴宁夏南部剿匪外,其余7000余人在中卫县城北的新滩和龙宫滩开荒种地1.6万亩,养牛130多头、羊4000多只、家禽2000多只,还开办了铁工、木工、榨油、磨坊、豆腐、皮毛、柳编等手工作坊。当年产粮14.9万公斤和大量蔬菜、肉类等副食品,还协助当地政府开凿了一条穿过沙漠的“扶农渠”。中卫县政府在渠首立碑纪念。这一年,独二军还抽调一批干部参加抗美援朝。适应形势需要缩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第一次精简整编,11月,独二军建制撤销,奉命与原西北独立一师二团合编为西北军区独立一师。原独二军副军长马惇信任师长,原独二军二师政委张建纲任政委,原独二军一师二团政委王世杰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原独二军一师师长卡得云任副师长。整编后全师辖一、二、三团,共有官兵6000余人,手枪、马步枪、冲锋枪近2400支,轻重机枪190挺,各种火炮54门,军马490余匹。师部仍驻中卫县。1951年,从地方保安部队接收一批新兵进行正规训练,并在原独二军在中卫的生产基地进行农副业生产。当年即收获水稻9.35万公斤,油料5000公斤,蔬菜49万公斤。年底全师进行冬季军事训练和文化大练兵运动(扫盲)。1952年,师部移至银川,一度在新城(今金凤区)驻防。执行毛泽东命令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 195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的改变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武器,捍卫祖国。”据此,这年的4月1日,该师正式转为农业建设第一师,师长、政委未变,仍辖3个团,机关缩减出的人员和直属队全部编入各团,每团3个营12个连队,全师6180人。长短枪1180余支,轻重机枪54挺,轻迫击炮6门,马680余匹。 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宁夏平罗西大滩的荒地中划出33万亩归属农建一师,创建西大滩国营农场。改编后,该师三团仍在中卫生产,一、二团先参加了开挖宁夏第一排水沟保家湖段工程,3个月完成土方37万余立方米,后一团进驻西大滩建烧砖窑。二团又接受永宁境内望远桥段的裁弯取直工程任务,7月开赴西大滩建场。西北农林部将场名定为“农建一师国营平罗机械农场”,下设3个分场,并确定1952年8月1日为建场纪念日。当年,一、二团官兵在西大滩的盐碱地上开始烧砖、烧石灰、采石料建设营房,同时开沟挖渠、平田整地,进入建场的前期工作。1953年1月,场名又改为“农建一师国营前进机械农场”。 4月,三团归建后农建一师全面进军西大滩。一团团长韩哲生、政委安继周率团以黄家坊子为团部,创建第一分场;二团团长白友山、政委王志峰率团以北施家场子为团部,创建第二分场;三团团长马慎吾、政委刘云海率团以强家田为团部,创建第三分场。全师耕地面积23.3万余亩。师部先后派出80多人外出学习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机驾驶修理技术。西北农林部还派来28名拖拉机手,成立了机耕队。根据西北行政委员会指示精神,1953年11月农建一师国营前进机械农场归属宁夏省人民政府领导。原部队建制的营和连,分别改为3个作业站、12个生产队。1954年3月,农建一师国营前进农场召开首届劳模表彰大会,出席劳模101人。8月,农建一师抽调一百多名官兵到原宁朔县良种繁殖农场,进行扩建垦殖,将场名改称连湖农场。次年5月,又抽调一百多名官兵到暖泉农场开荒造田,创办农场。从1952年至1955年,农建一师在荒无人烟、树无一株,只有盐蒿、芨芨草,外国专家预言根本不能办农场的西大滩,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开凿水渠,开荒种地,植树造林,生产粮油210多万公斤,拥有固定资产236万元,为国营前进农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集体转业成为国营农场的干部职工 1955年10月,甘肃省委(此时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根据国务院农业部的指示决定,农建一师集体转业,撤销建制和番号,人员由供给制改为工资制。3个团改为独立核算的国营前进一、二、三场。前农建一师有干部923人、战士4370人,计5290余人,除前进一场留用765人,二场留用853人,三场留用853人,共计2471人外,其余复员620人,调入宁夏各国营农场及地方814人。前进农场后来为宁夏农垦系统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当年开发西大滩的干部战士,不少参加创建并长期留在连湖、暖泉、芦花台等国营农场,成为宁夏农垦战线的骨干。1956年4月,前进一场副班长崔光福、前进二场工人田玉昌、前进三场工人马占奎和杨佐山等出席全国农林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农林水利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1957年2月,前进二场拖拉机车长戴兴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1月,国营前进第一、二、三农场合并为“国营前进农场”。1962年12月,前进农场又分为国营前进第一、二、三农场。1965年11月,宁夏农业建设第13师成立,前进农场被编为该师第3团。1970年3月,农建13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原3团改为34团。1974年6月,农五师撤销,34团仍然改为国营前进农场。 后来,当年绥西抗战的官兵们陆续在国营前进农场等农垦系统离退休,如今不少人已经作古,但他们为抗战和宁夏的建设作出的贡献,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曹益民)(作者系宁夏军区史志办副主任)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