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驻渝办生态大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8:03 时代信报

  ●迄今,外地省市政府驻重庆办事处共有56家,他们有的财大气粗,有的小门小脸;

  ●驻渝办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经费不够,就靠经营实体输血,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今天作用依然不小,表明中国经济仍脱离不了政府主导。

  不显山不露水的

  外来机构

  白象街25号,按照有关资料提供的地址,这里应该是贵州省政府驻渝办事处的地方,但出现在记者眼中的这个门脸明明是家音像店。记者四处张望,也没看到哪里有办事处的痕迹。一打听,音像店的老板指指旁边一个漆黑的楼梯说:“楼上。”

  楼上看上去住着居民,时不时还蹦出几个玩耍的小孩。记者继续往上,不知到了第几层,终于被一铁门挡住,透过门缝,昏暗中看到了贵州省驻渝办事处的牌子。

  办事处主任范龠说,在刚搬进这里来的时候,周围都还很干净,后来不知怎么周围就住满了居民,目前的办公室有240多平方米,不仅地方有些小,而且办公区和居民区混杂,很不方便,因此办事处就没有把牌子挂在外面醒目的地方,毕竟这里还是多少有些损害一个政府外派机构的形象。

  这天是10月8日,虽然是国庆后上班的第一天,但办事处只有两个人,“很多都出差去了。”所谓出差,大多是回贵州。

  与贵州省政府驻渝办的状况有些相似的是,之前,在记者联系各个办事处的时候,得到绝大多数回复都是:“负责人不在重庆,请假的请假,出差的出差了。”

  “由于办事处工作很特殊,有时你会十天半月找不到他们,但有时他们会天天呆在办公室,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外地政府驻重庆的办事处共有56家,除了一些挂在外面的以各省名字命名的大厦、招待所稍显醒目以外,其余大量的蛰居于山城的各个角落,不显山不露水。

  这些隐匿于重庆各个街道的地方政府派出机构,不需要像其他本地政府部门一样要将工作计划公之于众,他们在重庆的唯一上级主管机构——重庆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也无权对他们的日常工作进行干涉,只是宏观上的管理和协调。而他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状态,也使驻外办事处在日常工作中的“非常规”运作方式常享有多种“豁免权”,当地政府一般不作干预。

  总的看来,似乎是“神不散而形散”。

  这里是培养

  优秀干部的基地

  纷繁的城市中,或瞩目或隐蔽的各地政府驻渝办事处里,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在做些什么?

  办事处和其他机构一样,其最基本的构成是办公地和工作人员。

  “作为政府的外派机构,办公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形象的代表,所以对许多办事处来讲,想尽法子,也要弄到一座像样的办公地点,而现在土地审批很严格,如果要自己找地盖房子太不容易了。”一位外地驻渝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如果办事处的地方太小太旧了,来了人不方便招呼,而别人心里也会犯嘀咕,影响所在城市或者省的面子。办事处一旦不引人注目的话,来找的人就少了,办事处的工作量就要加大,主动上门去找别人。

  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上海驻渝办事处也是在解放西路的一栋居民楼里,随时可以听到小孩的嬉闹声甚至是左邻右舍的吵闹声,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许多去过那地方的人都小声地嘀咕:这哪像

上海人民政府的办事处啊。“这怎么可能和国际大都市的形象相匹配?”上海驻渝办事处现任主任陆平璋告诉记者,当时在政府内部会议上经常都提到办事处办公地点搬迁的问题,而那时重庆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旧城改造,老主任为了房子忙乎了两年,都没找到合适的房子。直到上个世纪末,终于在南坪一个花园
别墅
小区里找到了个1500平方米的办公地,交通等方面都很满意,政府花了五六百万买了下来,兴冲冲地搬了过去。

  而派往办事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綦江驻渝办事处高守悦笑着说,这得听从上级安排。人事都是由当地政府管。但一般来说是能说会道,善于沟通的。

  贵州办事处主任范龠说,主要还是和办事处工作比较对路的一些工作的人会来,比如商委、经委、建委、交委等,因为办事处平常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传递信息、招商引资。

  上海办事处主任陆平璋说,这里是培养优秀干部的基地,来的都是精兵强将。

  有办事处主任告诉记者,到外地办事处去,说好听点是增长才干,说难听点就是镀金。一般来讲,三五年之后,从驻外办事处回去的人,要么是到了退休年龄,要么就是升了。

  最主要的工作

  就是搞接待

  那么,驻渝办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与上海市政府驻渝办事处主任陆平璋联系时,他正忙得团团转:“今天晚上有个接待任务,明天要马上去哈尔滨开会,是上海驻各地办事处一年一次的信息交流会。”尽管如此,第二天一大早,他还是在繁忙中给记者打来了电话。上海政府设在重庆的办事处实际上“业务范围”包括了四川、西藏等一大片,今年才刚刚把西藏单列出来,因此他基本上在这几个省市来回的跑,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成都,而除此之外,繁重的接待任务也会牵涉很多精力。

  在各大省市驻渝办中,其机构构成无外乎是业务处和秘书处,有的再多个联络处,而工作性质都大同小异。

  贵州省政府驻渝办主任范龠说,以前贵州驻渝办是先后由商业厅和交通厅管理,主要是商品往来,从事商品计划衔接和物资调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人民政府把办事处从交通厅接管过来,作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其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现在是代表省政府与重庆政府及各个机构进行政务联系,收集整理传输信息,了解政府施政运行情况,为本地做参考,同时广泛地宣传贵州投资环境等,在宣传中开展招商引资。同时也协助进入重庆的贵州企业,开拓重庆市场。除此之外,就是接待从当地来的从事公务活动的政府机关人员。

  “信息收集要有门路,没有门路是拿不到东西的,”一位外地驻渝办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能仅限于网上或报纸上,否则要他们办事处有什么用。对于非保密性文件,他们要在还不为大众所知的时候就知晓信息并传达回去,这种敏锐的嗅觉才突显出了办事处的作用。当然,这就必须要和驻地各机关处室建立好关系,同时遵循一些被大家都认同的“职业道德。”

  “我们也会主动把贵州的一些改革措施拿出来进行主动交换,形成互动机制,这两年贵州重庆纷纷制定的几十个应急机制预案,其中一些就是两地相互交换交流借鉴的结果。”范龠说,从交流中间形成两地政府的信赖机制。

  谈到接待工作,许多办事处都大叹气:“的确要影响很多精力。”按照有的办事处当地的规定,办事处接待的是外出办公事的厅级以上的干部。而这一规定形同虚设。

  “你想想,如果是处长来,你能不接待吗?如果是与我们关系直接点的财政等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来,你能够不接待吗?”一位外地办事处主任说,“驻外地的办事处的人事权和经费拨款都在地方,他们来了,表示一下我们的热情,回去后也好办事情。”在他看来,接待厅级以上的干部这样的规定有些不合情理,在各个办事处都是行不通的。

  “你们一年的接待任务有多少?”

  “上千人次吧。”

  “一年的划拨经费有多少?”

  “接待经费大概有五六万左右,人头经费、公用经费等包干经费有50万左右。”

  “这些钱够吗?”

  “这点资金哪里够啊,还得自己找。”

  一般来讲,外地驻渝办事机构是指派出地区或单位行政性、事务性的联络、协调服务机构,不是经营性机构。而事实上,许多办事处都有自己的招待所或门面,一些服务逐渐开始为社会公众开放,而这也是办事处获取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对于这些额外的经济产业到底有多大的利润,其实很难说。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办事处,每年政府并没有向他们拨出固定办公经费,而办事处的经费花销几乎都全靠一个招待所或几个门面支撑,出现招待所养办事处的现象,办事处的人乐呵呵地说:“还过得去,不然怎么还能支撑这么久。”

  而对于一些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没有招待所等产业支撑的办事处来讲,则承认这些年经济条件的确很紧张,很辛苦,所以也只有在接待上缩小开支,“以前一餐花数千元的,现在几百元就行了,没法啊,如果一次来30多人,我们是招架不住的。”

  难怪有学者说,城市的一部分经济是通过政治资源驱动的,驻外办事处就是其中的一种体现形式。一个办事处一般都只有几个人,但就是这几个人,就可以牵动很大的消费。如果这些驻外办事处消失的话,肯定会对所驻地城市经济带来消极的影响。

  跨省市级地区

  政经交流的产物

  据记者调查所知,区县一级政府办事处比较成规模地入驻重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就有十来个区县一级的政府先后在这里开设了自己的政府办事处。而目前这些办事处绝大多数也不在重庆。在记者打电话询问了江津等区县时,他们都是含糊的记得曾经有个驻渝办事处,但早已撤回去了。

  据綦江办事处前主任高守悦说,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还不太好,外出办事的政府人员一天之内无法来回,需要找个地方歇脚,而且当时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不像今天这么紧密,县城的人来重庆,对重庆的情况却不太熟悉,所以就有了办事处,有办事处在,对重庆各政府部门的动态都较早知道,消息就灵通起来了,办事也变得容易,一天没办完也不用着急。而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交通的发达,许多外出办事的人都有专车,一天来回不成问题,况且区县各部门与市级各部门也熟悉起来,要办什么事情也不用再通过办事处中转,部门之间直接沟通就行了。因此许多办事处就没必要再存在,纷纷撤走了不少。

  如果说上个世纪70年代是区县一级政府入驻重庆的高峰期,到了80年代中后期,便有省市一级的政府办事处开到了重庆。据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处长陈丁介绍,当时到重庆的省市一级办事处就有6家左右,这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存在着计划价和市场价的差额,市场价为2000元一吨的钢材,计划价只需要1000元一吨就行了,为了拿到计划价,当时跨省市级地区之间交流频繁起来。外地政府办事处也在那时纷纷开到重庆,当时的驻渝办除了是政府的外派机构,履行应有的政府职能外,大多还开办有经济实体,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方式。但这一现象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被制止,现在几乎都不存在此类情况。从业内人士看来,以前开办事处可以赚钱,主要是市场发育不全面的结果。

  与区县一级办事处纷纷回撤相反的是,直辖以后,随着重庆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各地区交流的需要,云南、广西、河北、

福建等办事处纷纷来到了重庆,省一级办事处由原来的6家左右上升到了10家左右。

  每年的“两会”

  都邀驻渝办旁听

  一个政府办事处的撤走或设立,更多体现的是该省市在全国的一种政治经济战略布局。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到重庆来?办事处到底给重庆带来了些什么?

  湛江办事处主任吴立琪说,办事处的驻地选择主要考虑的是企业进入城市的程度,这种程度要求政府的跟踪服务必须跟上。

  湛江驻渝办1999年进入重庆,“当时主要是为了开发湛江港”,之前湛江港由于自身问题和港口之间激烈的竞争几乎停止了与重庆方面尤其是重钢的合作,后来随着广东企业向重庆进军,湛江选择了在重庆开设一个办事处,重新打通了两地的经济往来。今年在湛江办事处的沟通搭桥下,在重庆成立了湛江商会。

  贵州省政府驻渝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重庆,“这主要是两地的地缘关系紧密,”当时重庆作为大西南的二级批发市场,香皂肥皂盐等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用品都从重庆分配,必须在重庆设立一个办事处,而这种地缘关系一直延续至今。该省驻渝办主任范龠在重庆呆了10年时间,这位资格最老的办事处主任对重庆政府官员的评价是观念新,不保守,改革的胆略和气魄在西南六省中是靠前的。给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从重庆直辖以后,每年人大、政协会议召开期间,重庆都将邀请省一级办事处参加旁听,这样不仅让各办事处了解重庆每年的规划发展情况,同时也表示出对各省市办事处的尊重。目前他们每年在重庆收集的信息量有6000条左右,从中传回省里的有1200条左右,信息收集量和传输量在14个驻外地办事处中,仅次于驻京办,每年有5个亿的引资成功,在施政交流上,贵州曾借鉴了重庆以吃低保的方式来安置部分贫困下岗职工。

  “这种地缘关系就是从很自然的商品交流开始。”

  上海市政府驻渝办事处是在1987年正式挂牌成立,主任陆平璋告诉记者,当时重庆是西南重镇,工业与上海相似,主要考虑经济横向联系,长江交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两地特殊的地理促成了两地的合作。

  但是在90年代中期,由于重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优势渐渐丧失,相反成都作为政治中心比较方便、同时腹地比较大,曾准备迁到四川,后来听说重庆要直辖才没有搬动,而是在成都设立了联络处。

  “考虑办事处开设地主要是看这个地方的功能、地位和周边号召力,有辐射能力。”陆平璋说,而重庆,给他的回答是满意的。目前由上海驻渝办事处牵线搭桥到重庆投资的企业有73个,资金额近54亿,每年政府要求完成的经济任务是完成2个以上1000万以上的大项目,这一点对他们来讲一点都不困难。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