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巴老曾在家中对我讲文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03:25 重庆晨报
“巴老曾在家中对我讲文学”(图)
胡小宣向记者展示当年巴金为他们题词的照片。本报记者高科摄

  重庆籍退伍老兵追忆18年前巴金的谆谆教诲,将赴上海参加巴金悼念活动

  昨天下午,接到线报后,记者专程赶往铜梁采访胡小宣。在一家名为“千里香”的茶楼里,胡小宣回忆起他与巴老交往的几段往事。

  近20年过去了,照片上那个英气逼人的青年军人已经变成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中年男人,那个曾经爱诗如命的战地诗人,也不再写诗,但他却一直精心保存着巴老题写的诗刊名和赠送的各种书籍。当那些发黄的页面被他人翻动时,记者注意到胡小宣眼中的痛。

  战地诗社邀来巴金社长

  胡小宣是铜梁县安居镇人。1986年,21岁的胡小宣在兰州军区某部服役,部队驻扎在陕西。由于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未完全结束,胡小宣所在部队当年被抽调到了云南换防。

  胡小宣所在部队驻扎在了文山附近的二线。由于战事不多,爱好写诗的胡小宣便组织部队里热爱文学的战友成立了“小草诗社”。1986年8月1日,第一份《小草》诗刊被印了出来。

  闻着还带有墨香味儿的几张纸,初中时就特别喜欢看巴金小说的胡小宣,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请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的巴金,“出任”小草诗社的名誉社长。

  不久后,一封简短的信写成了,经中国作协,最终转到了居住在上海的巴金手中。让胡小宣喜出望外的是,巴金不仅欣然同意“出任”小草诗社名誉社长,还给《小草》诗刊题词:“小草,祝你快快生长!”此外,巴金还让女儿李小林向这位军中青年诗人发出了邀请。

  1986年10月1日,《小草》诗刊的第13期刊头换成了巴金题写的“小草”二字。

  远赴上海聆听巴老教诲

  1987年1月16日,胡小宣与同是小草诗社成员的战友韩兴林、宗学华一起来到上海。巴金老人当时已是83岁高龄,基本上谢绝了社会访问,但听说胡小宣一行专程从驻地赶到上海时,他显得十分开心,并且提前了十分钟在自家门口等候胡小宣一行的到来。

  当天下午3点10分,胡小宣一行在上海市作协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巴金寓所的门口。胡小宣在他纪念巴金的文章中这样回忆道:“当时巴老挣脱家人的搀扶,走上前来连声说着:‘欢迎,欢迎’。”

  披上前线战士送上的军衣后,和蔼的巴金在简朴的家中与战士们谈起了军人,谈起了文学。巴金说,自己也曾上过朝鲜战场,也曾穿过军装。巴金同时寄语小草诗社“在写作上取得更多的成绩”。

  临别时,巴金送给了胡小宣等人每人一套印有自己名字的《家》、《春》、《秋》,还在纪念册上题词“永远纪念你们,巴金”。

  胡小宣和战友则代表部队送给了巴金一只用榴弹炮做成的和平鸽,还有一支用高射机枪炮弹制成的拐杖。

  为求题词再次登门拜访

  1987年,已经回到部队陕西驻地的胡小宣,通过湖南文艺出版社,将《小草》诗刊的作品结集出版,书名叫做《炮火硝烟中的旋律》,在请人题词的时候,胡小宣又一次想起了巴金。

  次年3月,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所在地长沙辗转到了上海。

  毕竟年事已高,巴金那时的身体情况欠佳,腿脚不便,说话也很吃力,但仍在家中接待了胡小宣。胡小宣注意到,在为《炮火硝烟中的旋律》题词的时候,巴老的手在发抖。

  巴老影响他的职业选择

  1994年,已转业回到地方的胡小宣,又一次到上海巴金的家中探望了巴老。

  昨天,胡小宣向记者出示了一本很厚的书,上面有巴金题写的《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记》的书名,落款是1994年3月3日。胡小宣告诉记者:“巴老非常好,一般你上门求他题词,只要没有功利目的,他都会答应。”

  这期间胡小宣一直在铜梁报社就职,直到2000年辞去报社工作,成为自由职业者。他说,自己从事这一职业也是深受巴老影响。

  23日飞往上海悼念巴老

  与记者临别,胡小宣透露,他已定好了10月23日去上海的机票,他将去上海参加巴老悼念活动。他还希望本报能帮助他寻找到当年一起见巴老的战友韩兴林和宗学华(已失去联系多年,只知他们远在江苏),能一起同行。见习记者冯伟宁

  回忆往事低吟诗

  重庆作家思巴金

  本报讯(见习记者冯伟宁)昨天上午,“深切缅怀中国文学巨匠巴金”座谈会在我市作协举行。座谈会在市作协党组书记王青山的主持下召开。作家陆棨、梁上泉等人在会上宣读了追思巴老的挽诗。

  据悉,市作协将派专人参加拟于10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巴金追思活动。

  回忆关爱往事

  开场默哀一分钟后,市作协主席黄济人深情回忆起巴老关爱家乡青年作家成长的一些往事。1993年,黄济人作为重庆代表参加了四川文学院10周年的庆典活动,当时在会上有人建议把四川省文学院更名为巴金文学院,消息传递到巴金耳中时,他说:“如果这是行政命令,我断然不接受,如果是青年作家的提议,我不得不从命。”

  没过多久,四川省文联把30位中青年作家的作品结集出版,当这套5卷本、50万字的丛书通过巴老的侄子李致送到他手中时,他非常高兴,连称“四川作家有希望”。

  作家梁上泉在发言中谈道,自己曾在1961年文艺俱乐部见过巴金一面,巴金对家乡青年十分关心,在得知他是家乡来的诗人时,他用四川话向他亲切地问候。

  挽诗追思巴老

  “有悲无泪更有思”,老作家陆棨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听到巴金逝世后的心情,同长于成都一个封建家庭的陆棨对《家》、《春》、《秋》等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十分熟悉。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悼念巴金:“正值神六归家日,巴老驾鹤欲何之。芙蓉古都同故里,亦为长辈亦为师。激流指引人生路,随想启迪暮年时。圣洁灵魂今飞去,留我心中有良知。”

  尊重巴金生前遗愿与妻骨灰同撒大海

  本报讯 据新京报消息18日,巴金的家人告诉记者,他们将了却巴老的遗愿,将他的骨灰与巴老夫人萧珊的骨灰一同撒向大海。

  巴金的儿媳唐宁透露,巴老去世时并无明确设立遗嘱,只是在生前曾表示不设立灵堂,不搞追悼仪式,家人将尊重他的遗愿。

  据了解,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床前。巴金曾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将自己的骨灰与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

  日本文学诺奖得主隔海凭吊巴金先生

  据新华社19日电18日,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70岁的大江健三郎,对中国著名作家巴金逝世表示哀悼。

  大江在唁文中表示,他对巴金先生有着巨大的敬意。大江认为,巴金先生所作的《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文学)三部曲。大江同时对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给予了谴责。海外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文坛巨匠逝世

  本报综合消息巴金17日晚逝世后,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众多海外媒体18日均刊载了消息。

  《纽约时报》以“革命前中国的著名小说家,100岁巴金辞世”为题,用了较大篇幅梳理了巴金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卫报》以“德高望重的百岁作家巴金去世”为题,发布了一条简短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了新闻《一代文豪巴金辞世》,文中称巴金为“中国硕果仅存的五四新文学巨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