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盲人的世界渴望光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0:23 温州都市报

  

盲人的世界渴望光明

  李霞在温州眼视光医院接受免费治疗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500万盲人中,有近100万人其实是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天日”的,但由于供体角膜缺乏,全国各大医院每年的角膜移植手术却不到4000例。同
样,我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今年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之际,记者走访了温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等单位,让我们一起关注这个长年生活在黑暗世界中的特殊人群。

  黑暗中的等待

  如果陷入无尽的黑暗,平常人也会陡生恐惧与不安,不难想象那些在黑暗中度日的盲人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所有残疾人中,盲人的残疾程度是最高的,不仅生活自理难、就业难,内心世界也非常孤独寂寞。”市残疾人联合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目前大约有5.7万盲人,大都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贫困或限于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有些人永远失去了复明的机会,有些人则在黑暗中苦苦等待光明。

  “在导致失明的病因中,角膜盲占据的比例在20%至30%之间,按照这个比例,温州地区通过角膜移植能够重见光明的盲人应该有上万人。”温州眼视光医院角膜专科负责人陈蔚博士分析道。

  “事实上,目前我市每年从全省各地接受捐献的眼球大概也就200来个,而且都是通过其他艰难的途径得来的,非常稀少,对众多的患者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人不得不继续在黑暗中等待。”

  角膜紧缺原因何在

  陈蔚博士刚从印度参观考察回来不久。一提起在印度眼科医院的见闻,他显得很激动:“印度捐献眼角膜的数量很多,全国各大医院每年能做几万例角膜移植手术,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角膜相当于人眼睛结构中一个透明的窗口,它只有半毫米厚,像一个透镜一样将光线聚焦到视网膜上。医学界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角膜混浊称为角膜白斑,角膜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而复明的唯一手段就是角膜移植手术。陈蔚博士说,今年1至9月,温州眼视光医院共做了120例角膜移植手术。从医学上看,现在角膜移植手术已不算高难度手术,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角膜移植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手术成功率很高,但这类手术成功的前提在于角膜材料的供给。然而,由于愿意死后捐献角膜者很少,眼科医生经常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角膜移植手术量远远低于其他如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一边是千千万万忍受着病痛折磨、急需角膜移植的患者,一边是角膜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却“材料”紧缺。巨大的反差让人们不得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角膜捐献在我国就那么难以普及?

  陈蔚博士认为,人们对角膜捐献的认识跟其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有关,中国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大都不愿在身后捐献角膜等器官,即使有部分人思想开明,家属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加以阻挠。另一方面,角膜捐献未形成风气,也跟我国尚未建立器官捐赠和移植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有关。印度的法律规定,只要你生前没有声明不愿捐献角膜,去世后医生就有权摘取死者的眼球。美国则规定,所有驾驶者申请执照的时候,必须填写发生意外后是否允许捐赠角膜的志愿书。我国除深圳已为捐献器官立法外,大部分地区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癌症患者角膜有用

  “有位温大的学生已经在电话里催了我好几次了。”陈蔚博士向记者透露了一位要求捐献角膜的志愿者。“我从高中的时候就产生过死后捐献眼角膜的想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尚在温大商务英语系读书的志愿者季宏超显得很坦然,“人死后捐献器官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可以延续别人的生命。”季宏超说,虽然现在他还年轻,但谁也无法预料生命什么时候会出意外,有生就有死,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像这种志愿者的行为,对社会捐献角膜的意识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临床意义并不大。”陈蔚博士告诉记者,捐献角膜的最佳人群有两类,一是驾驶员朋友,二是濒临死亡的慢性癌症患者。“说驾驶员是捐献最佳人群,这丝毫没有歧视和诅咒的意思,因为不可否认这个职业本身面临死亡的风险要大于普通人。”陈蔚博士还特地指出,“癌症患者的角膜是可以用的,因为癌细胞侵蚀不到眼角膜。在深圳一些地方,就有专门的劝捐员,动员那些即将辞世的癌症患者及家属捐献角膜。”据陈蔚博士介绍,捐献的角膜如果在捐献者去世后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失去了手术移植的价值,夏天一般是6个小时,冬天是24小时。“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时间被拖延的情况,这对患者和眼科医生来说,是非常痛心和遗憾的。”当然,也有一些供体的角膜是不可以用的,比如患艾滋并梅毒、狂犬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还有患病毒性肝炎、脑炎、脊髓灰质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等等。

  贫困患者期待重见天日

  上个月,在温州医学院举行的“关爱弱势群体,特奥送光明”免费义诊活动中,来自福建霞浦的15岁孤儿李霞成为最幸运儿童之一。

  据李霞的养父介绍,李霞两岁时由于发烧出现双眼视物不清,未及时治疗,后来双眼视物不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视物不见,而且双眼角膜均出现白斑。李霞的养父母家境较为贫寒,无力为她求医问药。得知义诊活动后,他们全家抱着希望连夜赶到了温州,特奥中心特意组织角膜病组专家陈蔚博士为她成功实施了角膜移植手术,终于使她在今年国庆前夕重获光明。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人们的卫生习惯不好、营养水平差,加上医疗条件跟不上,有病得不到及早治疗,由眼角膜致盲的患者就多。”陈蔚博士痛心地说,做一例角膜移植手术花费大约几千元左右,这对城市里的居民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来讲,往往难以承受,许多人因此放弃了治疗。“在印度等一些国家,由于政府投入力度比较大,有一半的患者是能够得到免费治疗的。”

   防失明于未然

  “在众多的失明者中,绝大多数是因为幼儿时期出现视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最终导致了视力无法继续发育甚至退化的。”陈蔚博士介绍道。

  “为什么幼儿时期的视力问题会直接导致失明呢?”陈蔚博士向记者解释,原因很简单,视觉的完善是一个缓慢而严谨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视力只有0.01至0.02,一个月大时也仅仅为0.05至0.1,八九岁时视力的发育才基本完成。可以想象,如果幼儿的视线被长期遮蔽,得不到光线刺激,视力当然无法继续发育,甚至还会退化。

  假如幼儿失明,那么等待他的将是黑暗的漫漫人生路,这不但是个人的巨大不幸,同时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保护儿童视力,防失明于未然,从娃娃抓起,十分必要。”

  “眼球银行”即将挂牌

  目前,供体的角膜在移植前,需要在湿房里浸泡保存,如果在24小时之内没有进行移植手术,就会失去作用,白白浪费资源。“有了眼库之后,角膜至少能保存一个星期的时间,以备临床急用。”据陈蔚博士介绍,眼库,俗称“眼球银行”,它可以使眼角膜具有较长的保存时间,从而提高供体角膜材料的利用率,缓解临床急诊时对供体角膜材料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十几个城市的医疗机构设立了眼库。

  要求捐献角膜的志愿者,眼库会专门为他发放一个卡片,一旦发生意外或者有“情况”,别人通过卡片就能知道这个人是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

  陈蔚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眼库已经筹备完毕,通过有关部门鉴定后,下个月有望挂牌成立。“捐献角膜等人体器官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陈蔚认为,社会的每个人既是医学发展的支持者,更是医疗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因此,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党政机关干部、学医从医人士应该带头签订捐献角膜志愿书,以带动全社会改变观念。他还引用了一位捐献角膜者生前曾经说过的话,“生命是短暂的,但我要在短暂的光阴中给世界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

  ■本报记者叶锡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