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45年叩问蓝天----温籍科学家黄本诚的航天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0日16:19 温州新闻网

  编者按“神六”刚刚凯旋,中国航天集团宣传部创作处处长张传军昼夜伏案,为本报独家撰写了12000余字的长篇通讯,全景式地展现黄本诚这位“温州航天之子”的科研之路,第一次向读者展现了黄本诚鲜为人知的人生历练。本报特作删节刊登,以飨读者——

  

  戈壁的秋夜,朔风砭骨。

  载人航天发射场上空,拨云见月,星光灿烂。高达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安装着“神六”飞船。在灯光的照射下,火箭和飞船上印着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火箭点火升空。发射场上顿时响起震天轰鸣。只见火箭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红色烈火,稳稳托举着飞船向太空飞去。火箭和飞船越飞越远,在湛蓝的夜空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写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新起点。

  作为“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工程的总设计师,作为对各类航天器升天前进行严厉“考核”的把关人,作为世界上五大航天器地面检测设备之一的总技术负责,温籍科学家黄本诚以“神六”完美的太空之旅再一次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证实了中国空间技术的成熟,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温州人光耀星空的一笔,荣耀了700多万温州父老。

  23岁起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逆风飞扬踏征程

  黄本诚于1937年冬天降生于瑞安。当中学教员的父亲惟愿儿女能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为本。遂取名“黄本诚”。

  黄本诚小学毕业后,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亲打算送他到温州市一家印刷厂当学徒。辍学的黄本诚,整天闷闷不乐。1950年春季,恰好瑞安中学续招,他考取瑞安中学。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机械系铸造专业。

  1960年9月,黄本诚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二部(又称581组),那时的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和卫星打上交道,并且一辈子与之如影相随。

  1961年,研究所把研制我国第一批空间环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黄本诚等三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说实在的,他们对于真空技术,完全是外行。

  在外援中断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条件下,黄本诚带领研究所的年轻队伍开始了逆风飞扬的艰苦征程。

  从那时起,黄本诚至今已在祖国的航天科研领域工作了整整45个春秋。

  像在没有测量的海上航行

  人生一次大“冒险”

  研制工作遇到的第一难关是设计。有人摇头:“就我国当前的工业水平,搞这么大的容器,达到这么高的真空度,是不可能的。”黄本诚却没有动摇:“不干是最省事的,也最保险。如果不干,我国的航天事业就永远也上不去。所以我还是要干,我想是可以干成的。”

  与此同时,这项研制工作得到了当时一部分有远见的领导的大力支持。1962年,地球物理所二部副主任周光耀到上海检查他们的工作。当黄本诚汇报到这套设备价钱很高,一台设备要花30万元人民币(当时的30万元人民币相当可观),怕试制不成功,压力很大。周副主任说:“你们大胆干,万一失败,作为交学费了1这番话对研制人员鼓舞很大。

  黄本诚自称这次举动是他一生中一个“最大的冒险”。他说道:“这好像在一个没有测量过的海洋中航行一样,完全没有前例可以援引。”

  他们从真空、低温、传热学、电控等一些基本的原理学起,请教有关专家,到上海图书馆寻找资料,逐渐摸索出一条途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黄本诚他们终于在196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批空间环境设备的研制任务,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做了整星与零部件的试验。

  在随后的KM1、KM2、BZ1、BZ2空间环境设备研制中,黄本诚都小试锋芒,这使他在空间环境模拟工程领域脱颖而出。1965年,大气物理学家、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发现了这位年轻人,决定送黄本诚赴法国留学。后因“文革”,留法一事不了了之。“文革”中有人贴大字报,称黄本诚为修正主义苗子,张劲夫、钱骥、黄本诚是一条修正主义路线。

  建成世界五大实验室之一

  老外夸赞“第一人”

  在1966年初KM3设备设计研制过程中,所领导钱骥提出是否要再研制一台KM3副容器,直径3.6米,长13米。比主容器长,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即将上马的“解放号”侦察卫星的试验需要。此项工程设计由黄本诚负责。黄本诚提出研制一台直径7米、高12米的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方案设计报告,1967年5月23日举行了正式方案设计答辩,得到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与批准。做整体方案设计的时候,黄本诚才29岁。

  1972年,在研制过程中,由于实验室地面结冰,黄本诚不慎滑倒,导致骰骨颈骨折,黄本诚两度大病住院。这种病在骨折中是很难治愈的,治愈率只有60%。这一回他先后经历了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将已错位的骰骨头用三叉翼钉固定,第二次手术是开刀拔钉,终于又以其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精神,恢复了健康。

  重回研究所,黄本诚与大家一起参加KM4工程真空容器、热沉的制造。KM4设备经过8年努力,风风雨雨,在1976年建成,并于1978年提供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热真空试验用。KM3、KM4实验室的建成在当时成为世界上5大实验室之一,规模与性能超过了欧洲空间局。

  1978年,美国宇航局局长率团参观KM4设备后说:“你们在热真空设备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与我们NASA的设备相类似,是可以相比的。是第一流的设备,你们搞这方面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什么学位?”外国人没有想到,负责总体设计的黄本诚仅是一名年轻的技术员。

  KM4设备1978年投入使用,当年获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本诚为第一完成人。1988年,恢复改造了KM4太阳模拟器,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80年代相继完成了KFT高精度小太阳无油超高真空设备,性能达到了当时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本诚为第一完成人。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黄本诚他们在KM3、KM4设备的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攻关。

  “神一”发射并成功回收

  航天器功不可没

  中国是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很早就拥有了大推力的运载火箭。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在深入细致论证的基础上,描绘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提出“把研制和发射载人飞船作为发展载人航天的第一步”的建议。

  此项建议经过国家的审查、批准,并获得工程立项。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性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这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在此次成功发射中,黄本诚等科研人员研制的KM6设备功不可没。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简称KM6设备)是模拟空间真空、冷黑、太阳辐射环境,采用三舱立式丁字型结构,提供载人航天器(飞船、空间站、小型航天飞机)与大型应用卫星作热平衡、热真空试验的关键设备,也可供大型太阳帆板作真空环境下的展开试验,它是中国独立发展航天技术和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大基础设施。预计可以满足30年内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

  大型空间环境试验次次成功

  “神舟”六次问蓝天

  为适应大型航天器的需要,1987年黄本诚参加863-2高技术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设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的建议。1989年由中国著名光学专家、“863”高技术倡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对黄本诚的方案论证报告进行评审。会上部分航天专家对KM6设备的建设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对现有的KM4设备进行改造后即可以用,可以节省经费。王大珩认为,像一件衣服,人长大了,怎么改也穿不下了,必须做新的。建KM6设备对发展中国载人航天有重大意义。会上展开热烈争论。方案论证报告还得到著名航天专家、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希季的积极支持。在KM6设备的实施方案、大型真空容器的制造工艺、选点等方面得到了他非常热情的支持与指导。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卫星系列总设计师、863航天高技术首席专家、两院院士闵桂荣,看了黄本诚的报告,立即向上申报KM6设备的建设,论述了其必要性。

  老科学家的热情支持,让黄本诚深受感动。黄本诚负责KM6设备的方案论证、方案设计与飞船的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研究,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1993年黄本诚做KM6设备方案设计报告,由著名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航天总公司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孙家栋主持评审,到会的有任新民、王大珩、洪朝生等10多位院士及专家80多人,得到一致通过,同年由国家批准立项研制。当年立项,黄本诚担任KM6设备总设计师,负责总体设计、技术指标制订、主模拟室方案设计、基建工艺布局方案设计等工作。解决了主舱、辅舱、载人舱等三舱综合系统与结构方案设计,对KM6设备设计、制造、建设技术负责。

  对于试验中的技术问题,黄本诚的意见从不含糊。有时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他也会与技术人员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说他没有总师的风度,他却说:“理不辩不明,你们别管我说什么,权当我不是总师,我提出我的想法,你说你的意见。你说的有道理,按你的办,咱们先民主后集中。”

  1998年,七个分系统联合调试成功,KM6设备投入使用。现今它已完成了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飞船的八次大型空间环境试验,以及五次大型应用卫星空间环境试验,总体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KM6设备同航天器空间环境和力学环境模拟设备等,成为保证我国生产的航天器产品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坚强后盾。

  愿为泱泱中华添神采

  壮士暮年多奇志

  工作效率等于人的智力乘以情绪。设计大型的宇宙模拟器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一定要创造气氛,让唱主角的心情舒畅,唱配角的明白自己在系统中也须臾不可缺,这样整个团队才会和谐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为了“经营”好情绪,黄本诚的一个得意法宝便是召开非常规范的调度会,认真倾听一线人员的心声,全面动态掌握型号进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短线及薄弱环节。

  总设计师很多时候更需要的是决策和判断。这时的黄本诚,果断而坚决。而在这份果断和坚决中,他又是一个很善于沟通的人。他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现场协调会上,他会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还会笑着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沉默之后的他,能很快点出你的问题所在,并用探讨却坚定的语气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黄本诚很注意实践性。黄本诚曾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去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航天技术合作谈判与技术考察等。正因为有这些感性和理性知识的积累,黄本诚说起国外管理来也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黄本诚先后培养了15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他们有的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主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的所级领导,还有的留学国外。他在工程项目的研制中也带出了一批业务骨干,现已在不同岗位担任重要职务。

  有人说黄本诚是属于那类“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其实与他交谈多了却发现,闲暇时读书多了,许多话题到了他口中,就都染上了哲学、史学味,滔滔不绝中含金量蛮高。规范生产方式也好,提倡职工休闲也好,其实折射的都是黄本诚教授的哲学、史学思想。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作为航天技术专家,现年已68岁的黄本诚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已经把身心融入到祖国的命脉之中,他要以自己的忠诚为泱泱中华的神采着色!

  ■相关链接

  KM1~KM6简介

  KM1~KM6系统是我国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系统的简称,是模拟太空真空、冷黑、太阳辐射环境的尖端科技,可提供航天器做热平衡、热真空试验等,是发展载人航天不可缺少的重大基础设施。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这种设备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的几个少数国家。我国最新的KM6属国际上五大典型空间环境试验设备之一,可以满足我国未来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的需要。 (特约撰稿 张传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