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故地·故人·故事(结束篇)老山海关民俗风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2:29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李复生 贾俊秋

  山海关自明初建关设卫已有600余年的历史,600余年间,作为中原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交往的必经之地,这里汇集了汉、满、回、蒙古等多个民族,也汇集了大江南北、关内关外的多种风俗和文化。它们与本土的风俗和文化交汇融合,自然衍生,形成了一幅山海关独有的民俗风情图。

  山海关古城民风淳朴,过去有许多不成文的民间习俗,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祈盼幸福的愿望,很多老人至今回忆起来仍倍感亲切。正月初八、十八、廿八,是“顺星”的日子。在这三天里,每到夜里繁星满天之时,关城户户举家出动,登上鼓楼走一圈,观星祈福,叫做“顺星”,据说如此一来这一年的日子都会顺风顺水。

  还有,四月十八的姜女庙庙会,四月廿八的三清观庙会,是关城人观光赶集、串亲访友、待客迎宾的好日子;六月廿四是“莲花生日”,关城人习惯来到城东莲花坑为莲花“过生日”,莲花坑畔有摆摊做买卖的,搭台唱戏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老山海关的节日习俗就更多了,当然,讲究最多的还是春节。春节正值农闲,从腊月下旬起人们就开始准备了。民谚说:“……年二十八,帖红花(春联);年二十九,糊香斗(祭神用);年三十儿,耗油儿(吃肉);正月初一,磕头儿(拜年)。”正月里的讲究老山海关人更是如数家珍:初一到初四,忌动土动刀锯动针线活儿;十五日上元节,男女结伴逛花灯,这叫“走百病”;二十五日蒸黄米饭粘窝头儿,蒸好了贴在门框或缸瓮囤柜上,象征囤满粮丰,再烧香祈愿丰收,这叫“填仓”。其他,像二月二敲炕沿儿,三月三取土垫土,清明前后妇女荡秋千,端午节门上插艾草、桃枝,六月十三南海龙神庙庙会祭龙王,立秋包饺子“吃秋膘”,七月十五放河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山海关的老风俗已渐渐消失,只残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了。

  山海关自明代成为军事重镇,清代更是两京枢纽,到了民国年间,乃临榆县县治所在,因此历来繁华兴盛,加之过往客商络绎不绝,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商贾文化。

  历史上,山海关曾有过很多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大多秉承“诚信经营、货真价实、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为繁荣古城经济做出了贡献。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山海关知名的老字号,像水果店有福发祥,杂货铺有振兴隆,副食店有同合盛,绸缎庄有永茂居,铁匠铺有恒盛炉,竹器店有义兴长,中药店有德兴东,糕点铺有同德盛,等等,这些老字号的老板大多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永茂居的老板王金原是卢龙县一个农民,民国年间来到山海关,挑着布挑走街串巷靠卖粗布谋生,因为布挑要拿八根绳子拴着,老百姓管布挑叫“八根绳儿”,王金挑着“八根绳儿”,生意越做越大,几年下来,竟陆续开了永茂居、永茂居站等四五个绸缎庄,成了关城当时首屈一指的富商。类似“八根绳儿创业”的佳话,在老山海关不胜枚举。

  老山海关饭店的老字号那就更多了,有瑞德园、庆和居、三盛居、宝林园、壹人馆、老二位、三路居、四海春等。其中庆和居的王庆炒面,老二位的牛肉蒸饺,三盛居的包子,宝林园的宝兴黄菜,都是令老山海关人津津乐道的名吃佳肴。这些老字号的名字起得也好,叫着响亮,又好记。像老二位本来叫“杨大饺子馆”,因为生意好,回头客多,热情的堂倌见客人来了,就用京腔高声招呼:“老二位来了,里边请———”一来二去,客人们干脆就管饺子馆叫“老二位”,店主人索性就把“老二位”当成饺子馆的字号了。

  除了这些大饭馆,关城的地方小吃也是一绝。壹人馆的牛腱子火烧,同德盛的鲜花饼,五福纯的豆馅烧饼,都是小吃中的上品。还有龙须面、艾糕、煎焖子、压饸饹、胡椒辣汤等民间小吃。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玻璃饼,也叫饼。每年五月节前后,家家户户采来鲜嫩的栎树叶,用淀粉和面,擀成薄皮铺在栎树叶上,再用韭菜、肉、虾作馅儿,包成半圆型的饼上屉蒸熟,吃起来清香劲道,因表皮是半透明的,所以叫它“玻璃饼”。早年间,玻璃饼做的最好的生意人叫张九春,关城街巷里时常能听见他的伙计清亮的叫卖声:“新出屉的玻璃饼哎———两样馅儿的!”

  说起过去那些走街串巷的生意人,我们不能不提到卖水这个行当。有人问,三百六十行,哪有卖水这个行当?原来,山海关城有个奇怪的现象,城内的井水全是苦涩的,只能浇菜却无法饮用,而城外围的几口大眼井水却个个清冽甘甜。过去没有自来水,大多城里人取水不方便,于是关城很早就有了卖水这个行业。卖水人从城外打来井水,装上木水车,水车一边四个桶,两桶算一挑儿,一挑儿一分钱,推着车挨家挨户往老主顾家送。骨碌碌的小水车,也成了关城街巷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山海关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有着古老城池的独特韵味。过去,店铺林立、商业发达的南门外(南关),是文化娱乐场所比较集中的地段。这里有电影院、戏园子、说书场、澡堂子,还有一些酒楼茶肆收留艺人说书卖唱,平民士绅、三教九流,乃至倚门卖笑的青楼女子,云集出没于此,一时繁华风流无限。

  受京津和满清八旗文化的影响,在山海关最受追捧的还是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南门外的戏园子常常是连台唱戏,火爆异常。从民国初年起,山海关的业余京剧爱好者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公余俱乐部”,组成剧团,定时排练,并经常在兴业茶园等公共场所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老山海关的京剧活动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票友越来越多,还涌现出杨派传人梁庆云那样的京剧大家呢。

  按照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规划,关城东南片将兴建占地面积63亩的市井文化体验区,展示关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引入客栈、说书场、茶馆、酒肆、戏院等仿古建筑,推出榆关旧市旅游开发项目。到时候,相信这幅老山海关民俗风情图,将以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记者手记:本报冀东版《故地·故人·故事》系列报道陆续刊出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特别是引发许多山海关读者的共鸣。他们纷纷与本报联系诉说读后感,并提供了许多有关山海关历史、文化、民俗方面的资料。本报记者由此又采写了这篇《老山海关民俗风情图》,作为系列报道的结束篇,并借此向给予我们这组报道大力支持的常毅、孙金鹏、李铁铮、沈铁城、石凤山、王雪农、郭泽民、冯国军、刘宝等关城有关人士,以及山海关区委宣传部有关同志,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