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定向回村“水土不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3:52 现代快报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

  按当初设想,这批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然而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尴尬引发议论:“定向人才”为何难定向?

  定向培养“水土不服”

  早在2000年,河北农大就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其目的是利用学校的学科、技术等优势,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按照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招生重点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年龄在28岁以下,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二是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放宽到35岁以下。2003年9月,河北农大迎来首届201名农民大学生,分别就读园艺、城镇建设、动物养殖等7个专业。

  首届毕业生回农村发展准备得如何?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曾在学生毕业前的调查摸底显示,201名学生中,村干部和致富户不足10%,另有20%多的人在当地或外地找工作,至少60%的毕业生存在“城市工作不许找,回村没活儿干”的困惑。

  磁县东王女村的庞晓芳学城镇建设专业,回村后一直在家里闲着,前几天县农业局开会重申5年内不许离开本县到外地就业,并鼓励他们开农资门市,说可以给点优惠政策。但开这样一个门市需要几万元,县里又不管贷款,县里13个毕业生大部分都在等待、观望。

  有职业背景进入状态快

  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回村后都“水土不服”,一些入学前原本就是“乡土人才”的人带着问题上大学,回村后很快进入状态。

  城镇建设专业的赵振宾,今年37岁,上学前担任安新县王岳村党支部书记,这次学习负有公派任务。他告诉记者,当前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既不经济、实用又浪费土地,自己是带着问题上学的,当时一边学习还要一边抽空回村处理村务。在当前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他邀请河北农大的教授帮助他为本村搞规划、美化,周围的村都来取经。

  来自馆陶县农村的姚善乐上学前就办起了养殖场,因没有技术,收入受影响。他说,上学期间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心里有了底,牲畜生病他再也不发慌了,最近他扩大了养殖规模。

  据了解,类似赵振宾、姚善乐这样的“能人型”毕业生比例不足10%。

  培养模式值得反思

  对于这批毕业生回村就业问题,学校和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都表示出无奈。

  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春雨说:学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这项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河北农大一些教师认为,这项工作还没有切实引起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层足够重视。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让一些有职业背景的农村人才接受在岗再教育更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品”。这既解决了脱产学习带来的家庭负担问题,也避免了日后的就业难题。而河北农大校方的意见则是,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好是好,就是学习不系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涛(据新华社石家庄10月31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