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外开放要有世界眼光实现互利共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5:03 深圳商报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本报记者与北京专家对话——

  对外开放要有世界眼光实现互利共赢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对外开放有如下表述: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这些表述中传递出许多新信息,如提出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要求,确定了对外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等等。

  任以锋商务部WTO研究会秘书长、教授

  王彦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傅盛宁深圳商报记者

  我国对外开放模式

  正发生积极的转变

  记者:中国实行对外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去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吸收外商投资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600多亿美元。在这一背景下,为什么要提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呢?

  任以锋:这些新要求,表明我国对外开放模式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从主流看,这20多年来,我们开放的层次是逐渐提高的。一开始的引资方式包括原材料产品出口、来料加工等等,属粗放式的对外开放。我们出口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附加值较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外贸易水平也得到提升,服务贸易进出口增加了,机电、电子、化工等一些高科技产品也扩大了出口,出现了像海尔、华为、中兴通讯、联想这样的有国际影响的企业。现在,中国正在出现一批跨国公司的“种子选手”,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从出口结构看,目前我们的加工贸易出口(贸易方式)、外资企业出口(贸易主体)、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都分别超过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这表明:在外贸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结构在优化,主体在变化,方式待升级。十一五规划适时提出这些目标,意在引导中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更加健康发展。

  对外开放的关键是

  提升中国经济实力

  记者:既然是要转变,是否也表明过去我们的对外开放、国际贸易存在着某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王彦华:尽管我们对外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但从全球范围看,我们只是跟上了全球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典范,贸易竞争力仍不够强。我们还面临两重挑战:

  国际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愈来愈大,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对国际经济形势分析、预测、把握的难度不断增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且进入后过渡期内,在抓紧同国际规则接轨、努力实现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的相互协调的同时,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快并有占据主流之势。

  国内方面,开放初期就提出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直到今日仍未很好解决,出口与进口、贸易与外资、内贸与外贸、贸易与产业、政策与规划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配合仍有许多不协调之处。这些都需要我们主动地、积极地加以解决。

  任以锋: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对外资开放,它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带来经济的增长。以往过分强调对外招商引资,把这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之一。而地方政府手中能够吸引外资的资源很有限,主要也就是土地和税收优惠。因此用廉价的土地和极低的税收吸引外资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向投资商抛出了诱人条件,除了国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之外,还给出了诸如财政补贴等等土政策。对外开放的关键是提升中国经济实力。而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优惠政策”相互攀比的最终结果是:各地都拉到了投资,都成了对外开放的先进典型,地方经济发展了,政绩上去了,但税收、土地却在大量流失,政府安排的银行贷款甚至出现烂账。这些风气不刹怎么行?

  要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记者:政府方面早在多年前就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驻海外使领馆也积极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服务。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呢?

  任以锋:从现代史上看,任何一个经济大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企业都要走出去,找市场、找原料,培育国际品牌,形成跨国型企业。政府的引导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政府要适应这种过程,采取相应政策推动这个过程,保障企业跨国经营顺利开展。

  记者: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比较强调出口创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后,是否意味着出口创汇不再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目标?我们怎样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王彦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是要切实把工作目标由出口优先转向谋求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来;由追求数字增长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把制定政策的着眼点转向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来。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由贸易,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调节。在这个转折时期,必须坚持政府对外贸的适当干预,但是,干预的方式、方法既要符合国际惯例的基本原则要求,履行大国责任,更要以我为主,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放在首位,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用国家利益观念指导本国经济行为,增强有效管理对外经济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且非常及时,必然对中国对外开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记者:请您预测一下,我们将怎样转变对外开放模式?

  王彦华:我们多年来对外贸易经历了进口替代、出口促进的阶段,目前,中国贸易战略进入到了以进出口平衡为特征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必须把内外结合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并要强调以内为主。“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巩固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贴牌式的“中国制造”难以支撑中国成为贸易大国、贸易强国。长远看,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巨大的市场优势,实施经营大国的发展战略,是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经济强国发展的重要步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