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山”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6:32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引导新闻媒体唱响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崇尚文明、摒弃低俗,宣传我省有一定知名度、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展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成就,近期,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及合肥市新闻单位开展“江淮艺苑群英谱”集中宣传活动。本报从今日起开辟《江淮艺苑群英谱》专栏,陆续推出100多位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报道,以飨读者。

  儒雅、谦和,睿智的眼神写满岁月的沧桑,这是鲁彦周先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部《天云山传奇》使鲁彦周蜚声文坛,如今他已是78岁高龄。金秋时节,他身穿暗花针织衫,端坐在乳白色沙发上,向我们讲述着永不褪色的文学传奇。

  一树樱桃一树榴

  “一树樱桃一树榴,半楼明月半楼书”。这是鲁老自题的对联,也是他生活、创作的真实写照。鲁老居所是一幢旧式红楼,院内白兰花含苞欲放,樱桃、牡丹、桂树、琵琶参差排开,有的高达十余米。花木掩映下,外界的纷扰与喧嚣被拒之门外。

  在书香浓郁的“樱榴居”客厅,茶炉滋滋响着,喝着新沏的茶水,追寻鲁老的人生轨迹,我们品出一番醇厚。从巢湖小村落里走出的鲁彦周,年轻时参加革命,并开始对文学的执著追求。50年代他就创作了不少饮誉当时的作品,如《归来》、《凤凰之歌》等获文化部大奖。

  “文革”浩劫,鲁彦周停笔十年。他拉过牛粪,关过牛棚,腰弄坏了,拄着双拐,但他从未绝望。他在痛苦中思索,在希望中等待明天。

  大地春回之际,鲁彦周进入创作鼎盛期。1979年初,他推出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令中国文坛为之一震,成为粉碎“四人帮”后“反思文学”代表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公演后引起轰动,仅信件就收到几麻袋,并荣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此后,他一发不可收,将敏锐的触角探进岁月深处,对历史和人性进行深刻而持久的反思。如国内最早表现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彩虹坪》、以城市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古塔上的风铃》,还有长篇小说《双凤楼》、《阴阳关的阴阳梦》,中篇小说《逆火》、《乱伦》等。2002年底,八卷本、400余万字的《鲁彦周文集》出版,展示了他在小说、散文、影视、戏剧等多领域成果。

  沙发旁蓝色氧气瓶引起我们注意。鲁老淡淡地说,他患有糖尿病兼肺气肿,坐着说话还可以,一动就喘,只好将卧室移到楼下,晚上吸吸氧。这位古稀老人以超常毅力挑战自我,在电脑上敲打了三年多,完成75万字的长篇小说《梨花似雪》,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今年年底推出。这是鲁老第五部长篇,小说从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审视。作品安徽味浓,时间跨度大,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写到文化大革命,书中三姐妹不同的人生道路,折射出社会的沧桑巨变。

  巍巍“大山”耸文坛

  黄山、天柱山是安徽的骄傲,而在著名作家王蒙心目中,还有一座“天云山”,这就是鲁彦周先生,他是文学界一座真正的大山。

  与这位白发长者交谈,你感受到的是大山的宁静厚重,淡定从容。

  在鲁老眼里,文学是严肃艺术,是艺术之母。他认为,作家要意识到文学对历史、时代和人民的责任,以及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年来,面对外界浮躁风气,他以超然的创作心态排除干扰,不计名利。鲁老说,作家必须具备两个修养:一是道德修养,任何时候,为人都是最基本、第一位;二是学识修养,作家要懂中国历史、民情,同时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此人文合一的精神,让鲁彦周在文坛中享有作品好、人品好、思想好的“三好作家”称号。

  “作家要写出动人的故事。”为了这个创作理念,鲁老巧妙运用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性强的特点,同时借鉴俄国经典作品擅长抒情、想象瑰丽的手法,以及对人物进行剖析的长处,不断在作品中构筑新的艺术世界。他把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当作最好的战场和武器。在《梨花似雪》中,他创造性地使用“一书两式”写作手法,将故事叙述与真实回忆交错进行,实现散文与小说的完美结合。

  “我还能写,也有得写”。鲁老意味深长地说,我写作,是希望用历史提醒现在,尽我的责任。他的散文集《正堪回首》,折射出一种意气奋发的人格魅力。面对时光流水,他无暇悲叹,也忘却自己的垂暮。鲁老,这个在文坛分量如山的人,几十年来仿佛不倦的登山者,攀过一座座山峦,在追寻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殷殷深情系故土

  故乡热土,是鲁老的活力之源,他也对这方土地魂牵梦绕。鲁老有一枚印章:“巢湖之子”,颇耐人寻味。而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更是桑梓情浓。在《满架秋风扁豆花》一文中,他由院中紫色花瓣想到故乡水田边扁豆小景,那里有他的童年,有人生之初对美的遐思。

  情感的力量无可抗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深圳等一些城市就向鲁彦周发出邀请,中宣部也想调他去北京工作,都被他婉拒。他说在合肥已有半个世纪,习惯了这儿的安静与恬淡,抬起脚就可感受生活。闲暇时鲁老喜欢逛街道,上菜市,关心价格涨落,注视高层建筑的进度。

  莫放春秋佳日过。鲁老还多次利用他的影响组织笔会,请文坛大家来此采风,提高安徽知名度。王蒙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不来安徽,枉生中国!他还在长诗中抒发对黄山的感情:“相逢犹相恋,前生有因缘”。

  在采访中,我们还感受到鲁老甘当人梯的胸襟气度。早在1973年,他刚调回省里负责创作研究室时,便开始收拢队伍,让一些作家回到文艺岗位,如肖马、江深、贾梦雷等。如今,期待皖军突起,是鲁老挥之不去的情结。展望当今文坛,鲁老分析道,陕军、湘军崛起,靠的是几个人担纲。而皖籍作家也是很有才气的,处在蓄势待发阶段,就像壶中水加把火就可烧开。他如数家珍地报出一串名字:季宇、许辉、潘军、许春樵、郭明辉等。当务之急要有代表作冲出去,打响皖军品牌。并建议加大培养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带动我省文艺事业跃上新台阶。

  告别“樱榴居”,我们看到,金黄的柿子压弯树梢,腊梅的虬枝充满张力,紫藤斜斜地铺向围墙……鲁老和满院的秋色,正成为中国文坛一道绚丽的风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