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五年超过五十年——农业机械化透视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7:43 荆楚网-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记者吴志远 特约记者马良平 通讯员杨如辉

  跨越50载的梦想

  30年前,吴庆峰是一名乡村中学生。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拖拉机手,神气地驾着“铁牛”,行驶在家乡的土路上。中学毕业后,他真的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开着公社的拖拉
机在田里耕作。但叫他感到遗憾的是,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他再没有机会接触农机。

  30年后,吴庆峰再度与农机结缘。不同的是,如今他已是主管全省农业机械化的一名干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再度兴起,他有机会实现年少时的梦想。

  吴庆峰的经历,浓缩着湖北农机事业半个世纪来的里程。

  在经历六七十年代一阵风式的高潮后,湖北农机事业进入了漫长的休眠期。今天,像突然从梦中惊醒,湖北农业机械化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

  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这样形容他的震撼:“近5年农机化的发展,超过了建国以来50年的规模。”

  广大农民最先成为受益者。9月22日,黄梅县大河镇友恒村农民帅超群,站在他家的6亩中稻田旁,挺直腰板说:“现在种田比以前轻松一大截,翻土有‘东方红’,插秧有‘科利亚’,收割有‘久保田’,平常搞搞田间管理就成!”

  不止帅超群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徐能海介绍:“2004年,农机作业承担了全省约50%的农业生产劳动量。其中,机耕达到33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机播43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17%;机收1895.18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48.73%。全省农机固定资产接近100亿元,拖拉机近40万辆,配套农机具67万部,联合收割机1万多台,农用汽车14万辆。”

  “失业恐慌症”不治自愈

  面对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很多人担心:农村人多地少,搞机械化会不会造成农民大批失业?

  枝江市问安镇张家桥村58岁的农民闻家新可不这样想。他家2亩田,并不算多。但儿子常年在外打工,种田只能靠两老,十分吃力。

  考虑到闻家实际困难,5月份村里替他们请来一台插秧机。老闻抱着试一试看的态度接受了。那一天,机手只花了个把小时,就把田插完了。

  老闻对此心存疑虑,耐着性子等到秧苗长青开始分蘖,赶到田间去看,结果笑眯了眼回来,找到村干部,连说:“效果不错,明年还要请机手!”

  很多农户都是因同样原因,才想到请农机种田,结果尝到甜头。

  徐能海说:“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越来越快,年轻人纷纷拥向城市,只剩老弱妇孺留在家种地。每到夏秋农忙季节,劳力矛盾十分尖锐。出于无奈,很多农民只得将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甚至干脆弃田撂荒。”

  黄冈市农机局统计,仅去年该市就有10万余农户缺少劳动力,要求农机部门提供机械作业服务。据了解,目前全省种植业青壮年劳力只有900万人,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徐能海认为:正因为农业劳力缺乏,才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普及。所以,担心机械化会导致农民失业是多余的。”

  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其它要素还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使用农机的条件已经成熟;农机作业的服务价格已经低于请雇工的价格,比较效益日益显现。

  农村大变革的催化剂

  机械化快速发展将给农村带来深远影响。宜昌市委副书记张建一说:“正是农村大变革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反过来,农业机械化将成为加剧大变革的催化剂。”

  他分析: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目前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户,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产业化难以实现。各级政府想了很多办法,苦无良策。而目前农机化则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机遇。

  他进一步解释:“一个机手一天可替数十家农户耕种田地,这从生产环节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大型农机具的普及,也使得一个人耕种数百亩甚至更多的土地成为现实,大大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据鄂州市统计,该市100亩以上的农业大户大都是农机大户。如全国种粮大户王华义依靠18台机械,承包了635亩耕地,种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机化的发展将吸引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头从事驾驶和操作农机的工作,这使传统农业获得了一批高素质劳动力,其意义不言而喻。

  京山县委书记、县长赵志成认为,农机的发展将促进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改变沿袭几千年的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结构,使农业发展获得新动力。

  他举例:如粮食种植机械的发展,使得种粮不再需要那样多的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将把原来的副业当作主业,专职养猪、养鱼、种植花卉等。

  农机化的飞速发展,还给县域经济提供充裕的劳动力。黄梅县进行过测算,如果该县70万亩水稻有30万亩实行机械化耕作,至少可以减少10万劳动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