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花开高原更灿烂——文化中心户创建综述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9:0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青海经济社会建设日渐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从美丽的青海湖畔,到富饶的河湟谷地,在农庄,在牧场,人们不仅能看到经济建设蓬勃兴旺的场面,更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

  这些年来,我省广大农牧民群众依靠党的富民政策,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然而,由于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缺乏等因素,使得不少农牧民经济上虽然富裕了,可精神
生活却依然贫乏。而精神生活的贫乏也使许多农村牧区的人无所事事,许多不良现象逐渐滋生蔓延,有些地区农牧民中出现铺张浪费、封建迷信、喝酒滋事、攀比摆阔等陈规陋习……对此,不少曾担任过乡、镇、村领导的人,提起过去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时不住地摇头:难啊!

  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成了急需解决的课题:究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什么呢?

  2003年,省委宣传部组织有关部门在全省各个县乡开展了大规模的基层文化建设调研工作。在海晏县部分村落,调查组同志发现,每到晚上,这里的一些村民们就会自发地聚集到某个农户家中听讲课。令调研人员惊奇的是,同其他地方聚会不同,到这里来的人并不是来喝酒或是打牌赌博的,而是来听这家村民讲有关农业、畜牧业的知识,不少村民还利用所学知识致了富。

  这一新鲜事物的发现,使调研组人员敏锐地感到,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活动组织形式,或许正是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

  当年6月,我省及时召开农牧区开展创建“文化中心户”试点县工作座谈会,会上交流了个别点上创建“文化中心户”的经验,并确定了第一批试点县:西宁市湟中县、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为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省文明办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付每个县5万元资金用于基层“文化中心户”的创建。

  从这一年开始,这种以部分富裕起来的农牧户为主要带头人,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中心户”在青海农牧区应运而生。2004年3月和2005年3月,我省分别召开座谈会,确定了第二批8个、第三批11个试点县。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完善,我省“文化中心户”建设从点到面,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个人承办、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目前,全省农牧区“文化中心户”创建试点县达23个,正式挂牌命名的“文化中心户”已有521户,基本覆盖了我省农牧区的人口大县。

  在发展过程中,我省各个 “文化中心户”所开展的活动也由最初单纯地进行农牧业科普知识讲座、读报学习等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今天,贵德县河阴镇西家嘴村根雕文化中心户、河西镇的格尔加村黄河奇石文化中心户、互助威远镇小庄村的民俗旅游文化中心户、治多县治渠乡《格萨尔》说唱文化中心户和贵南县茫曲镇的刺绣、剪纸文化中心户等在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增收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心户"在我省辽阔的农村牧区星罗棋布,成为青海高原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实践证明, "文化进农家"活动不仅深层次地挖掘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倡导了健康向上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正如乐都县委宣传部部长罗尖措所总结的,青海广大的农牧民正发生着"七多七少"的变化:读书看报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学科技用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的多了、蹲墙根晒日头闲聊的少了;谋求上进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邻里团结互助的多了,闹矛盾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争嘴吵架的少了;讲文明改陋习的多了,不文明言行的少了。

  正是花红叶绿时。如今,"文化中心户"在青海高原大地上日益显示出生机和活力。我们坚信,在"文化中心户"的引领下,我省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日益丰富,文化增收、文化致富的路子定会越走越宽。 (作者 赵 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