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排头兵精心谋划转型战略——广东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出台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09:39 南方日报

  珠岛连线

  本报记者 段功伟 胡键 徐林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脱胎换骨”的质的上升转变期。张德江高屋建瓴指出,必须回答好十个“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成为《建议》的总纲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展开专题调研,汇八方贤能,聚众人智慧,历时半年,十易其稿

  核心技术在外是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十一五”的核心任务就是“转型”,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

  《建议》提出一系列科学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发展速度即适度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

  2005年金秋,对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广东来讲,不同寻常。一方面,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比以往任何时期更真切地感受到肩头的压力;另一方面,一个迫切的任务是要为“十一五”的发展谋篇布局,用好机遇,应对挑战,增创辉煌。

  中共广东省委高瞻远瞩,科学谋划,拿出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份精心绘制的“十一五”决战图,将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导入“脱胎换骨”的质的上升转变期。

  《建议》要回答十大问题

  广东的市场经济最活跃,去年以来却破天荒地出现了两“荒”:一个民工荒,一个石油荒。

  两“荒”如一股上升流,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从海底一下子泛出水面,呈现在普罗大众面前。在一张张紧急招工海报、一个个油站售罄告示的背后,人们紧张、忧虑,当然也有沉着应对。这些信号,折射了广东转型的紧迫感。

  改革开放27年,陆地面积只占全国1.85%的广东,经济总量增长85.7倍,年均增长13.4%,经济总量、财税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了全国的1/9、1/7、1/4和1/3。2004年,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十五”目标,经济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但根据国际经验,这也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脱胎换骨”的质的上升转变期,是一个矛盾和机遇紧密相依的新发展期。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广东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已经悄悄地发生变化,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开始弱化,拼资金、拼环境、拼土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亟需转变和创新。

  更严峻的是,在上一轮发展中,广东通过承接港澳台和国外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广东制造”王牌面临新的考验,甚至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包袱。从全球分工来看,广东的工业整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的70%依然靠中低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来创造,只能从低廉劳动力形成的成本优势中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比如卖一台DVD39美元,却要向外国公司支付19.7美元的专利使用费,而且占成本70%的解码器等关键器件还要依靠进口。

  因此,广东积极筹划发展模式之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说,综合分析来看,“十一五”时期我们将面临一个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同时也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解决存在问题、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时期。

  今年7月28日,省委中心组举行了第十九期“广东学习论坛”报告会,专门研讨“增长模式转型与发展战略选择”。事实上,编制“十一五”规划从去年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就一直把这一课题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新战略逐渐清晰。

  作为下一个五年的“作战”规划,《建议》必须对广东胜利转型作出安排。张德江高屋建瓴,指出在“十一五”的实践中,必须回答好十个“如何”: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统筹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如何解决好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如何进一步推动科教兴粤,增强发展后劲?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如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

  回答好这些问题,成为《建议》的总纲。

  《建议》历时半载十易其稿

  《建议》的起草得到省委高度重视。早在去年,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就强调:做好“十一五”规划事关广东未来发展,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切实做好规划的制定工作。省委专门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任组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和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任副组长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掌握情况,科学决策,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围绕“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展开专题调研,听取各地各部门的发展思路和制订《建议》的意见建议。

  就自主创新问题,张德江在佛山等地考察后指出,面对新形势,广东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强省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农村调研时,张德江强调,要以加快发展中心镇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发展不协调一直让广东非常“头疼”,黄华华的调研脚步从粤北山区到东西两翼,难得一歇。在粤西,他要求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茂名、阳江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来到清远,黄华华指出,清远要通过努力,确实把山区经济做大做强,走在全省山区市的前列。

  张德江对《建议》的起草倾注大量心血。在主持省委常委会和有关会议时,多次对《建议》稿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出指示。今年4月,张德江在省发改委的关于“十一五”规划思路的报告上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我省“十一五”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他多次批转有关“十一五”发展问题的材料给起草小组参阅,并亲自审核修改《建议》提纲和征求意见稿。

  黄华华亲自抓《建议》的起草,多次开展调研并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和起草进展情况。6月16日和9月23日,他两次主持召开起草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起草工作提出要求,对《建议》初稿进行讨论修改。8月15日和16日,他又两次对《建议》提纲作出批示,对起草提出指导意见。钟阳胜和肖志恒也多次对《建议》的起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为《建议》的起草指明了方向。

  《建议》是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和有关部门合作形成的。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委政研室牵头,省发改委、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社科院共同参与。从今年3月开始,省委政研室先后到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阳江、韶关等不同类型地区,展开专题调研。6月底至7月初,省直22个部门报送了“十一五”工作思路,起草小组召开3场部门座谈会和省内专家座谈会。8月底形成文件初稿,9月初起草小组对初稿进行集中修改,并将初稿送省直25个部门,广泛征求省内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的意见。9月13日,起草小组还专程赴北京召开高规格的专家咨询会,听取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等部门和科研院校专家们的意见。如此汇八方贤能,凝众人智慧,历时半年,十易其稿,方始定稿。

  “转型”成为《建议》的关键词

  《建议》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或者说“十一五”的核心任务,就是“转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

  首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用集约型增长方式代替粗放型增长方式,尽快实现“从汗水向智慧”的转变。《建议》开出的“药方”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提高工业九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实现工业发展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起草过程中,大家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广东一度那么依赖加工工业?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在外,关键器件的生产靠别人,这正是广东经济发展中的软肋。两个月前,广东排兵布阵,紧锣密鼓地召开了高规格的自主创新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力求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紧接着,广东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约合作,协议刚签完,广州市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把8所首批涉及高校的负责人邀来商议;深圳市政府也赶紧把这些平时难得一聚的“金脑袋”请到鹏城,求教自主创新大计,力求变“制造”为“创造”。

  诸如此类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建议》的起草。在安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当自主创新排头兵时,《建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自主创新,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

  《建议》还提出推进经济国际化,对外向带动战略进行深化。提出既要重视出口的作用,也要重视进口的作用;既要吸收利用好外资,也要推动本地企业“走出去”;既要用好本地资源加快发展,也要用好境外资源。

  可持续发展,事关广东未来的长远发展。《建议》提出加快建设绿色广东,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议》还对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构建和谐广东作了安排。

  “十一五”结束时的2010年,是一个标志性很强的年份。按《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而2002年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使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次,《意见》再次强调:“十一五”的五年,全省城乡必须齐头并进,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农”问题怎么解决?这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建议》必须作出安排。事实上,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在讨论起草《建议》时,大家认真总结既往的成功经验,吸收各方成果,提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的“三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全省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怎么解决?起草组深入基层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明确各市的分工定位,对全省发展作出了新布局: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珠三角率先发展,东西两翼振兴发展,山区跨越发展。这就是说,要进一步强化广州、深圳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经济特区要继续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实现新发展。珠三角要提升发展层次,继续做优做强,实现“品牌输出、产业转移,拓宽空间;高新引进,优化结构,再上台阶”,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东西两翼要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成为我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山区要按照适度发展、集中开发、严格保护的原则,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建议》提出的目标科学务实

  作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规划,《建议》必须提出发展目标。而这目标既要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求,又要充分体现广东的客观实际,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在省委的指导下,起草组求真务实,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目标。

  摆在首位的就是速度问题。在广东这样一个经济大省中,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速度不可能保证发展,但发展一定要解决“适度发展”的重大课题。

  《建议》提出,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和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与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我省《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总体构想》提出的目标是一致的,也符合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2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其中“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0.3%,“十五”时期预计年均增长12.3%。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十五”保持10%以上的增速,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建议》把增长目标定在9%以上,而不是10%以上,主要是考虑到我省的经济总量基数已经较大,而且外向度较高,易受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应留有余地,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而人均生产总值到2010年要达到比2000年翻一番,即使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十一五”年均增长只要达到4.6%即可实现。因此,确定9%以上的增长目标既积极稳妥,又综合反映了各方面的要求,是科学客观的。

  在《建议》中,还有一个力求解决“怎样发展”的重大命题——“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左右。这是根据中央提出的要求和我省的客观实际提出和确定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1990年至2004年,我省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能源制约仍将是一个突出问题,但节能降耗潜力也还很大。只要各方面切实重视,政策措施到位,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左右,即“十一五”期间的年均节能率达到2.8%,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我省目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同时考虑到我省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将继续加速发展,所以我省提出的能源降耗目标低于全国20%的要求。

  春华秋实,经过前十个五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拼搏,广东不辱使命,“杀出一条血路”,从不起眼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排头兵。如今,当第十一个五年即将到来时,广东再度奋起,欲“闯出一条新路”,按中央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历史再一次选择广东。未来的“十一五”,值得期待,值得一搏。

  黄华华就制定广东“十一五”规划建议作说明

  本报今天A04版全文发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